文章

以就业率定大学专业“生死”,太功利

发稿时间:2011-11-24 00:00:00
来源:新京报作者:熊丙奇

  实践证明,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生死”挂钩,并没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就业率造假,况且就业率与专业好坏本就很难挂钩,也会使学校在追逐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根据教育部网站11月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的做法,其实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

  虽然教育部此次同时要求大学“四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采取的是学校自行统计、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因此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高的就业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有注水冲动。

  而且,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本身也值得商榷。在具体执行时,是以初次就业率还是半年后、一年后就业率为标准?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要高于初次就业率20到30个百分点,那么,以哪个就业率和专业“生死”挂钩才科学?此外,一个专业的学生未必全在本专业的岗位上就业,这样的就业率高低和该专业的好坏之间如何画等号?

  其实,不同大学本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院校,应该实施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而职业教育学校则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了“职业培训所”。

  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专业,不能仅因社会需求而决定是否开办,相反,在社会需求不足、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特殊政策,保障这些学科的发展。如果功利性地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不但让某些基础学科岌岌可危,还将使学校在追逐社会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我国有些大学专业过多过滥,不是有关部门监控不够,而是管得太多、太死。只有按照教改纲要的要求,给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大学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办学定位,也才能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开设相关专业,提高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