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开学季,有心人统计了重点高校学生生源成分,于是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成为时尚话题。有人借题发挥仇富情绪,认为“富人孩子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穷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认为是“招生过程有黑幕,穷人孩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难度更大”;有人甚至将之与“知识无法改变命运”联系在一起,强调“即使上了重点大学,找工作也是拼爹游戏”……
民意看似得到宣泄的同时,最重要的问题却并未得到充分关注,即“寒门出贵子”就代表完整的教育公平吗?如果不是,我们到底?是起点公平,是过程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抑或是一个不少地全都要。
直观地看,“寒门出贵子”是要穷人的孩子在重点高校中占据相当比例,这该算是结果公平。可是,以重点高校作为参照系,则无异于将接受高质量学历教育作为唯一目标。要这样设定教育公平目标的话,最终只有将中国所有大学合并为一所“中国大学”,然后让所有人都成为校友,才算彻底实现公平。而从资质禀赋的起点上看,教育的结果不大可能强求一律。且不说教师素质各地各异,在我国,不少省市区的教材都不相同,教学大纲也有差异。又何况,西部省区不少地方的学校还在推动“双语教学”,有些学生需要“一心二用”,这又何谈公平呢?
同时,在早期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领域,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其间,对何谓“公平”的理解,差异将更为明显。因此,不妨适度修订对结果与过程的“公平”内涵,将重点放在让每个人通过公平的选拔,接受适合自身的教育内容,最终培养造就满足需求、层次多样的人才队伍,或许才是务实的目标选项。
首先,公平的选拔至关重要,它是确保结果差异被大众接受的最重要的条件。当前,最主要的选拔性考试包括高考和中考,公信力不容有失,杜绝舞弊事件是维护公众对教育信心底线的关键。其次,教育的过程不应根据内容性质区分三六九等,确而言之,不能认为学历教育较之职业教育就要高贵,进了大学就是成功,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劳动技术就是失败。第三,教育的结果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搞学术研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管理工作,因此,教育的结果是让人各得其所,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接受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与培训。
此外,在讨论有关教育公平问题时,还需要避免无限上纲,甚至将社会其他领域的各种不公平现象,任意投射到教育领域中来。从现实分析,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绩好,更可能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因为富裕家庭或许更加重视教育,或许投入的精力和资源更多,或许教育方式也更得法,这样自然会带来子女成绩更好的结果。这并无可厚非。
就事论事,真要让穷人孩子的成绩迎头赶上,乃至帮助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争取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还需要在设定明晰目标后,做许多扎实工作,绝不能仅停留在成绩好的富人孩子指指点点。(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