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内地居民为何热衷在港买保险?

发稿时间:2013-06-13 00:00:00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毕韶威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日前公布今年首季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保单保费为28亿元(港币,下同),占所有个人业务总新保单保费的12.5%。内地访客香港买保险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内地访客在香港保险市场所占的份额,近年来节节攀升。2008年还只有5.4%,随后几年逐渐升高至6.4%、7.5%、9.0%。去年,香港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新保单保费为99亿元,占全年个人业务总新保单保费的12.8%。

  赖志锋在内地出生长大,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在香港一家保险公司任业务员。他介绍,自己的客户中,有六七成是内地人。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介绍,香港保险业有170年历史。目前香港保险公司总数达154家,保险中介人超过7万,提供种类繁多的保险和风险管理服务。

  优势:费率低、收益高、覆盖广

  为何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到香港买保险?业内人士分析,与内地同类产品相比,香港的保险具有费率低、收益高、覆盖广三个特点,这是吸引内地客人的最重要因素。

  赖志锋以香港某保险公司和内地某保险公司的两款类似产品为例,解释了两地产品的异同。两个产品都是缴纳20年左右,总保费约74000元。香港的产品可以覆盖53种严重疾病,3种非严重疾病,2种男性癌症,内地的产品只覆盖12种严重疾病。对疾病的定义,内地公司也更为严格。比如,原位癌内地多数公司不赔,癌症则要求到“扩散”阶段才赔。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染色体异常”、“被保险人2年内自杀”等许多情况,都不在内地保险公司承保之列,而香港则只有“被保险人1年内自杀”和“触犯法律”两项属于“不保”。

  两款产品虽然总保费相当,赔付额却有很大差别。比如,假若投保人65岁患有严重疾病或身故,香港产品可以赔偿115.9万元,内地产品只能赔偿42.6万元。

  费率之所以低,是香港保险公司使用的是以香港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制作的生命表计算费率,因为香港人健康习惯较好,所以港人寿命长、生病少,整体出险概率较低。赖志锋介绍,以前香港的保险公司卖大病保险产品给内地人,费率上都有少许加成,但目前已经与港人相若。“来香港购买保险的内地人,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地位较高,健康状况也较好。”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香港对不同国籍的投保人,费率有浮动。比如,美国人需要加成50%。“主要原因是美国人饮食习惯不好。”对于某些环境、卫生或交通安全状况特别差的国家,则会拒绝其国民投保。

  风险:纠纷投诉如何解决

  香港买保险,听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毕竟是在境外,一旦发生纠纷,投诉、索赔会不会很麻烦?

  今年4月30日,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宣布,次日起将处理索偿投诉的服务范围扩大至非香港居民,内地人也可以享有同样的服务。投诉局说,过去数年,非香港居民在香港购买保单的数量显著增加。投诉局的宗旨,是为保单持有人或其受益人提供有效免费渠道,协调、排解他们与投诉局会员公司就个人保单产生的索偿纠纷,投诉局可裁决的限额为80万港元。

  香港保险业一直是在自律监管机制下运作。保险索偿投诉局并非政府机构,而是执行自律监管计划,专责处理个人保单引起的索偿投诉的自律机构,其营运经费来自会员公司,为投诉人提供免费服务。

  赖志锋认为,香港买保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人民币汇率变化。因为香港买保险,计价货币是港币或美元,如果人民币一直升值,无形中保额会逐年降低。“的确很多人短期内看涨人民币,但保险期限都是数十年计,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向,没有人能说得清。”

  香港买的大病保险,在内地医院住院能否赔偿?赖志锋说,这一点并不需要担忧。以友邦保险为例,内地指定医院有1100多家,基本包括了内地所有的三甲医院。

  在香港投保,发生赔付后,能否顺利把钱寄到内地呢?赖志锋介绍,一般的理赔程序是,投保人把所有单据寄到香港,7个工作日之内保险公司审核完毕并赔付。“因为牵涉内地医保理赔等问题,原件会再寄回投保人。”赔付方法有两种,一是寄送支票(涉及到身故赔偿的需要受益人亲自来港),二是寄送汇票。(记者尹世昌)

  【链接】

  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特别提醒:

  内地游客来港购买保险时,要留意以下事项:1.基于保单的有效性,保单申请人及见证人必须要在香港签署,保单才获得香港法例保障;反之若保单并不是在香港签署(例如在内地的城市),则违反内地及香港的法规,保单的有效性不受保障。

  2.保费宜直接交给保险公司,切勿以中介人的名字为抬头收款人,并应向保险公司索取正式收据。投保人应与保险中介人建立多种联系方法,必要时亦应直接联络保险公司。由于投保人身处内地,投保人应不时上网浏览保险公司的资讯或查阅自己保单账户的情况。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