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14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态势

发稿时间:2015-01-12 00:00:00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林娜

  2014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报告就中国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十二个方面对人们的态度和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对全国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用数据描述了目前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态势。

  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以2012年为基准,2014年社会景气指数与社会信心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2014年社会景气指数为100.84,对总体事项的信心指数为100.78,对个体事项的信心指数为100.83。这意味着,一方面民众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在总体上稳步前进;另一方面民众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信心充足、预期良好。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发展亦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或者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阶段提高到了社会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人们的诉求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关注自己与周围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公共事务参与表达出强烈的意愿。对社会信心状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层面的社会公正、环境质量、物价水平和个体层面的住房状况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影响民众社会信心提升的最重要事项。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民众行为基础,在政策实践意义上,时刻把握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状况,对民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加大关注和解决力度,则能及时化解社会问题乃至潜在社会危机的蔓延和传导,进而推动社会朝着更为景气的方向发展。

  社会的包容状况。在2014年,中国城市总体社会包容指数为64.6,与2013年、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稳定态势。报告显示,“交换自主”量表得分虽然逐年增长,但连续3年成为得分最低的短板。“交换自主”代表着公众在经济社会体制中的谈判和交易能力,是发展机会、工作状况、社会地位的综合表现,应当加强政策关怀。

  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通过计算,2013年中国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0.240,在124个国家中排名93位。中国社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依然位于第三世界阵营,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福祉水平、社会包容性、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差距,有待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进步迅速,中国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上升的幅度较大。报告维持2013年的判断:如果中国能保持当前的社会发展进步水平,15—20年内中国将进入第二世界的行列。

  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分值62.83分,城市居民对生活现状基本满意。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凸显。中国城市居民对心理和精神生活的不满意度首次超过了对物质经济生活的不满意度,正向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心理健康等生活领域的民生需求的方向发展。统计结果显示,3年来,在各个生活领域受访者对“生活压力”的不满意程度首次排列第一,其中29.9%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比较大或非常大。

  城市居民的工作环境。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环境指数为63.07,总体满意度良好。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员工在对工作环境的感受上还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工的工作现状虽然已得到较好改善,但是加班、工作场所不尽如人意、工作生活失衡仍然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报告提出在经济新常态的稳步运行状况下,提高劳动者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对中国经济保持更为稳定、成熟的发展,对劳动者的个人福祉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对政府的信任。2014年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得分为69.58,城市居民对政府持比较信任的状态。其中,2014年城市居民对各职能政府的信任得分为66.14分,2014年城市居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得分为76.45分。与2013年相比,均略有提高。

  政府的社会责任。2014年的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政府社会责任满意状况较好,满意指数得分60.8分,比2013年上升1.0。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受访者对收入增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空气质量、自来水质量、生态水面质量等的满意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政府治理责任各项指标的信心度比前两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比如,认为预防和惩治腐败在未来3年将变好的受访者比例相较2013年上升了22.3个百分点,预防和惩治腐败成为政府治理责任各项议题中满意度和信心度最高的指标。

  社会治理状况。数据表明,2014年度社会治理绩效的平均得分为61.75。宏观基础秩序方面,“社会是非标准模糊”和“社会信任危机”被认为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中观群体关系方面,评价明显偏差的是“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其次是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的评价;微观个人福祉方面,评价相对偏差的是“住房状况”“未来发展信心”和“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重点关注百姓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应着力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推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利益汇聚和代表的作用,建立起公平的利益表达和协商的集体平台,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冲突化解渠道;将宏观基础秩序的建设提升到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地位。

  权益保护与基层参与。数据显示,公众对于依法治国的信心有显著提升。与去年相比,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状况持有乐观预期的比例从32.6%提升到46.9%,提高了14个百分点;对于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状况持有乐观预期的比例从40.8%提升到52.6%,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公众认为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将会在未来有提高。

  环境满意度。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的环境满意度总体得分为61.42分,与2013年相比,满意度提高了1.89分。

  社区参与。2014年的调查发现,在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居民普遍参与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目标层次较低。调查数据表明,通过推动社区参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有助于消解不理性的邻避倾向,实现社区的和谐共治。社会中间阶层既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亦是邻避倾向的主要带领者。大力推进社区参与,不仅能满足社会中间阶层实现权益主张的需要,同时也是化解信息沟通不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权益的有效手段。

  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据机会均等、标准相同和结果相当的标准,该报告从满意度、绩效评价和信心指数三个维度评估了我国目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环境保护)在地域间、制度性和群际间的均等化水平。报告指出:在群际性差异方面,医疗卫生服务的差异较为突出。在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和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间,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差异是各类基本服务中最为显著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和自我认定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各类群体中最低的,对未来的预期也显得信心也不足。从总体上看,本年度公众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得分较低,为该项指标三个年度中的最低分。公众对医疗卫生的信心指数也跌落到75.2分,为3年来最低。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