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龙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保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险与经济发展。出版专著、合著和译著十多部,在《金融时报》、《管理世界》、《国际金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保险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发表论文100多篇。
中国保险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会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会继续增强,政府改善民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努力,将继续拓展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不断激发新的保险需求,保险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保险市场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期。
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记者:有人认为,尽管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综合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您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
郭金龙:的确,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看,保险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增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推动。从行业层面上看,存在某些粗放的特征。
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不适应”。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不相适应。2010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不到4%。二是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财产和责任保险投保率、保险赔偿占灾害损失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作用发挥得还比较有限。三是与人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目前保险产品还不丰富,有许多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还不能提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保险服务跟不上,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理赔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4%左右,甚至低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
“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现代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自然也将融入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您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险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郭金龙:我国保险业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外部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和分配格局的调整,将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为保险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保险业可以在满足人民群众养老、医疗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行业自身看,保险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以及家庭财产保险、各种责任保险等主要险种的投保率,远低于成熟保险市场的平均水平。保险赔偿占灾害损失的比例远低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3000至10000美元,是保险业的加速上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对养老保健、医疗卫生、汽车住宅、文化教育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将明显提高。这些消费领域都与保险业息息相关,需要保险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从“十二五”规划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在服务民生领域,“十二五”规划把民生问题提到空前的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政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空间。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从而更好地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必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从而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群众手中可供支配的钱多了,保险市场自然也就扩大了。因此,服务民生领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保险业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在这一领域,保险业自身需要做和可以做的还很多,如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社会建设和灾害管理机制建设等,通过发挥保险业在风险管理和防灾防损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协调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广泛开展各类防灾检查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终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施救、事后补偿等灾害管理体系。
在节能环保领域,“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环保领域也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保险业在针对低碳经济的新型保险产品研发、环境污染责任险服务拓展、森林保险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发展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对于保险业来讲,除了自身属于环保低碳产业外,还能够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保险阀”、“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在支持“三农”领域,“十二五”规划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同时,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作为一个专门的命题提出,这就给保险业在支持“三农”领域有所作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保险业可以利用此机遇开展工作。
在科技创新领域,“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和资金投入渠道。保险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针对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提供新的保险产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改进保险服务。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运用领域,增加科技企业资金供给,形成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
“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险业也面临着挑战。从保险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保险业的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处于矛盾和问题凸显期。目前,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一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周期波动对保险的经营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保险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起伏。面对经济周期的冲击,保险业应该在偿付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战略和对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能力。同时,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都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市场主体的急剧膨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竞争将有可能造成对保险资源破坏性的开发,降低保险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大行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对此我们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警惕。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破坏行业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行业实力也有明显的增强,但是诸多保险公司在资本金、内部管理、基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尤其是中国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考验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积累经验,壮大实力。
四是保险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面临考验。现阶段,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影响利率长期趋势的因素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对长寿风险、利率风险和巨灾风险这三种宏观风险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公司补充资本金和改善偿付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防范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和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保险资产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和新的挑战。
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取向
记者:您认为我国保险业在下一步发展中应注意并解决好哪些问题?
郭金龙:首先,保险市场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也存在变数与不稳定性,中国保险业发展或将是充满忧患的。事实上,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并非所有的国家保险业发展都迈上了新台阶。从国际经验看,3000美元是个交叉点,有些国家发展非常快,也有些国家保险业发展就此停滞不前。保险业发展要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其次,保险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十二五”规划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定了总体基调,也为各行业区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各行业区域发展的重要参考。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要始终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导向,考虑各个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民生发展。未来,我国保险区域协调发展将进入快车道,逐步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结构良好、效益突出、风险可控、稳健发展、影响广泛的现代区域保险中心,实现保险区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形成保险业务与地区经济均衡快速发展的格局。
还有,保险业需要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尚未完全退去的全球金融危机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反思之一,就是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险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和推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承担起风险管理的重任。
我国保险业将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五年间,我国宏观层面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鉴于风险的综合性、交叉性、动态性特点,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国家宏观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作为专门以应对风险作为主业的保险业来讲,无论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处于自生生存的角度出发,都必须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险业需要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的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国家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同时,需要更加强调依法科学监管,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利益;保险资金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不断强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模式创新需要迈出新步伐;参与解决社会养老难问题需要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