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治理通胀的上策不是“压”而是“导”

发稿时间:2011-07-13 00:00:00
来源:价值中国网作者:柴福洪

  中国经济在2010年到2011年度,处于通胀处态。而且,其通胀的程度,居民的感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之间有距离,居民的直接感受认为不止5—6%的水平。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目前是通胀状态,这是毫无疑义的。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就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5%的CPI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5%以内比较正常,是绿灯区;CPI在5%到9%之间,属于温和通胀,是黄灯区;9%以上属于严重的通胀,是红灯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07年、2010年。应该说,70年代出生的人一直和通胀如影随形。这次通胀压力差不多与1994年差不多,而且来势更猛,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这次通胀与过去的通胀有本质的不同。过去影响中国经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因素,这次影响通胀的主要原因有国内与国际两个因素,我们再也不能采用过去的单一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了。因为,我们能对国内的经济采取措施,但对国际因素却无能为力。

  目前的国际因素主要是美元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大宗商品国际价格普遍上涨,国内因素有两个,一是外贸顺差带来货币超发,二是从2008年起的宽松货币政策、过份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带来的高速度的骑虎难下。我国目前的通胀,从公布的比例看,还是温和的,所以,给我们治理其危害的方法相对较多。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再也不要严控物价了,严控物价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既要经济增长,又在严控物价,那是痴人说梦。治理通胀的上策是疏导,而不是强压。强压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为保证社会不出现动荡的无法之法。

  我的建议是疏导。即顺势而为,放开让物价上涨,涨到不同产业之间平衡为止。另一方面,普遍调高劳动者收入,以抵消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这种治理方式比我们传统的做法给社会带来的创伤会更小,而且给经济转轨与转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之所以这样讲,其理由是:

  1、农产品与能源是生活与生产的“粮食”,也是制约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涨价,也是这两类产品。如果让这两大类产品自由涨价,必然使能源与农产品两类产业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向这两大类产品生产领域,扩大生、增加供给,这就是市场自动调节功能。

  2、中国最薄弱的农业与能源产业,仅靠政府的力量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矛盾,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解决当前的生产与供给的矛盾和问题。严控物价,说白了,直接受害的就是农业与能源产业,主体绝不是别的产业。

  3、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物价上涨,这是世界经济史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物价上涨故然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有直接关系,但根子是发展中产业不平衡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内的症结就是农业与能源产业生产与供给能力低于其他产业造成的。即通常所讲的结构不合理。

  4、市场竞争,国际竞争,有技术的、货币的、政治的等多种因素,但其基本标的是价格这个点,不可否认。价格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反映,价高,有利可图,产业就能发展;价低,无利可图,产业就萎缩。这一基本原理不可违背。农业与能源产业是否有利可图,资本是否流入,是判断是否可以涨价的基本标尺。

  5、2011年上半年,江浙地区许多企业因缺电而停工停产,就是因为电价没涨,煤价涨了的原因带来的,发电企业无利甚至亏损,供电企业稳赚的价格不平衡。现在的农业更是薄弱得无可复加,农产品涨价势必在必行。本人的《我们餐餐吃的大米饭应该涨价》(《中外企业家》2009年20期)一文,已经表述得十分清楚。

  当然,农产品与能源涨价,必然带来物价的普遍上涨,这时才需要严管,但这种严管也不是靠行政力量解决的了的。必须立法,即立一个反暴利税,如果立税法时间比较长,远水解不了近渴,暂时就借行政力量来反暴利,对暴利进行定义,超过一定购销差额(比例)的课以重罚或重税。

  因为物价上涨,必然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一个办法——提高居民收入。与其说,天天物价在上涨,政府天天在讲控物价,居民收入也涨不了,倒不如让该涨的涨,不该涨的不涨,让经济自动不衡。现在的情况是:物价应该上涨的不涨,使某些产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政府真正有能力控制的物价极其有限,大部分因经营需要照常上涨,居民的痛苦并没有因政府控物价而减轻;同时,政府因为控物价加大了人为干预经济的力度,再次扭曲了市场,积攒的经济矛盾进一步加深,最终,对宏观经济带更复杂的矛盾。说实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说控物价,是骗人的鬼话。除了亏损补贴,政府还有什么能力让企业宁可亏了也不涨价的能力?

  如果既要保证经济增长不致大幅下滑,又要使物价上涨势头降下来,同时实现,不可能。如果让其在短期内该涨的涨,不该涨的不涨,涨期一过,通胀就平息了,这倒有可能的。但是,这需要精心的顶层设计,党和政府行政力量保证实施,涨可控,不涨有理,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舆论跟进,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各方面政策配套。且实施有时限,有目标,有应急方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