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农产品价格调控:良方何在?

发稿时间:2011-07-05 0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合理的种植结构,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规模效应。当一县一业发展成熟后,与产品相关的配套设施就能逐步升级,相关的加工、冷库、批发都可以在村落附近发展起来。当某地自己有了冷库、批发等体系,那么抗价格波动的能力就会增强很多。

  ●欧洲和日韩等国,主要依靠农协,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农协直接到城市开连锁店,利润大部分归农民自己。或者通过农协,进行农超对接,按订单生产。这样既能保证供需平衡,又能有效追溯食品安全。

  ●主持人:本报记者龚丹韵

  ●嘉宾: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解放观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猪肉后腿价格到6月中旬已经达到每公斤29.05元,猪肉五花肉价格达到每公斤28.2元,引起舆论热议。但是也有人预测猪肉价格在7月份可能就急速下滑。您觉得猪肉价格波动到顶点了吗?

  郑风田:今年猪肉涨价基本从五月份开始。农民的反应需要几个月的周期。7月份很难说,肉价下滑,估计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是正常规律。比如小杂粮、蔬菜、大蒜、绿豆,都是过段时间就要波动一次。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小,是因为有国家储备体系在后面支撑。任何一个投机商,都没法和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对抗。今年国际粮价居高不下,我们却没有狂涨,正是粮食储备体系的功劳。但是国家储备体系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农产品,猪肉就不在其中。所以指望有什么举措能让肉价立竿见影迅速下滑,不太现实。

  解放观点:那么您分析这次猪肉涨价,关键原因是什么?

  郑风田:近年来城镇居民工资上涨,而生猪养殖对劳动力需求大,这等于提高了雇人成本和难度。其次是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近几年价格上涨的幅度有点离谱。过去我们是玉米出口国,而现在变成了玉米进口国。玉米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化肥、燃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是猪肉涨价的直接相关因素。

  有人预计,未来全球将进入一个高粮价时代。原因是,与收入增长相比,我国目前农产品价格的涨幅不算很大,相对还比较便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城镇居民工资涨了三四十倍,而主要粮食价格才涨了三四倍。农民的收入增长因此比城镇居民要慢,也对现在农产品的上涨形成了一定的刚性压力。

  再加上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从田头到餐桌经历无数环节,农民对市场上需求什么缺乏了解,本年度的种植选择基本依赖上年的价格。看到价格好时,大多数农民都一窝蜂地跟风,过量种植导致产能严重大于需求,丰收时价格反而暴跌;下一年度农民由于上年度价格不好又惜种,全国整体供小于需,从而导致价格暴涨。分散的小农户就这样一直在价格“蛛网”中恶性循环。

  有人说,农产品涨价,主要利润都被中间商盘剥去了,其实也不尽然。如果农产品才涨一星期,那么确实可能被中间商盘剥。一旦涨了一个月,中间商手里早就没货了,再收购就势必涨价。

  解放观点:有些舆论把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直接归结于我们散户太多。就连前段时间的牛奶标准之争,最后也被归因于散户过多,难以集中监管。

  郑风田:提倡农业的规模化,成为近几年舆论的热点。但是它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农村人口那么多,如果搞规模经营,那么多余的农村人口究竟靠什么为生呢?进城打工目前并不能成为他们的最终归宿。所以,产业的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有待社会的整体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舆论总认为产业化就能方便农产品的监管,但就拿猪肉举例,我认为散户的猪肉是安全的。养猪很繁琐,就和养一个孩子似的,现在养猪的散户已经不多了,如果养,一般也就二十几头左右。由于猪圈就在自家院子里,农民不会让它变得太臭,环境不会太恶劣,猪与猪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而规模化养殖,一般都是高密度养殖,一养就是几万头,密度很大、气味难闻,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猪,反而更容易生病。监管养殖场,不让他们给猪打抗生素,不让他们研究添加一些工业替代产品,就成为我们的管理重点。欧洲现在提倡动物福利,就是给动物活动的空间,其实更适合散户的养殖方式。

  解放观点:“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现阶段还有什么良方,可以破解价格波动的难题?

  郑风田:欧洲和日韩等国,主要依靠农协,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农协直接到城市开连锁店,利润大部分归农民自己。或者通过农协,进行农超对接,按订单生产。这样既能保证供需平衡,又能有效追溯食品安全。

  以英国为例,本国居民80%的蔬菜需求被四大超市垄断。农场主每年按超市的订单来生产,供需平衡,价格就不会暴起暴落。意大利的菜农也是通过直供的方式。该国规定所有的中小学生必须在校吃有机营养午餐。于是学校通过招标与周边农场主签订单,每天由学校的专门车辆来农场拉菜,农场主按订单数量来生产。美国是大农场生产,规模很大,又一直垄断着不少国际农产品市场,一般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从而降低种植风险。目前我国也建立了农产品期货市场,但达不到价格发现功能,规模极小的农户也不可能进场交易。我们的农户都习惯单干,更不可能直接去城市销售。所以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我想十年以后,或许我们的情况会有所改变。

  其次,合理的种植结构,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别什么都种,这样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当一县一业发展成熟后,与产品相关的配套设施就能逐步升级,相关的加工、冷库、批发都可以在村落附近发展起来。当某地自己有了冷库、批发等体系,那么抗价格波动的能力就会增强很多。

  再者,猪肉涨价,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各地饮食习惯,采取保护机制,比如老百姓平时常吃的几种食物,一旦涨价,就给予低收入居民相应的补贴。这样既能保护农民不受损失,又能兼顾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美国采用的是发放食物券机制,穷人每月领食物券,直接去超市换食品。以至于现在美国有些研究说,食物券是导致他们低收入人群肥胖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消费猪肉,以每年一斤的速度增加,这其实也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未来的心血管疾病同样令人担忧。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