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印纠结的深层误解

发稿时间:2015-02-12 00:00:00

  中国人担忧印度变成美日盟友,印度人担忧中国珍珠链包围一些印度媒体近年来认为,中国在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港口建设,是在编织一道“珍珠链”包围印度。中国元首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的访问,含有遏制印度的意味。而且,中巴全天候关系更像是针对印度的。
 
  2014年9月初,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两国宣布建立“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日本舆论趁机鼓噪“印日联手应对中国”。于是中国人担忧,印度被美日拉过去,与中国为敌,从此亚洲将无宁日。
 
  于是形成一种论调:中国担忧印度进入南海,印度担忧中国进入印度洋。其实,中印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具有潜力的金砖国家。强势人物莫迪担任总理后,就向中国元首说明,印度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经济发展。他担任总理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洁净印度”,希望修建数量众多的厕所,6亿人口不再随地大小便。
 
  印度舆论渴望得到中国一千亿美元的投资,从侧面说明,他们愿意同中国搞好关系,不愿充当任美国随意调遣的小伙伴。中国人习惯于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印度人热衷于强社会、弱政府模式新中国通过革命方式建立独立国家,建立起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模式。印度人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逼迫英国放弃殖民统治,较多地保留旧有的社会架构,沿袭了强社会、弱政府的发展模式。
 
  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论证项目快、征地快、拆迁快,下次你再来,看到新城区建好一大片,虽然可能带有某些后遗症。而且,中国地方官员访问印度时,都希望见到高级官员,都往新德里跑,印度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印度人沿袭英国式的重法理思维,什么事都注重程序,结果有些发展机会悄悄溜走。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还认为印度的生活水平比中国略好,到今天,印度经济仍相对封闭,步履迟缓。世界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经商便利指数显示,印度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中,仅居第134名。印度32.7%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中国人推崇集体能量,印度人认可分散智慧古代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中国人更推崇齐心协力治水的集体能量。自秦代起,就形成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国家格局。中国人又凭这股集体力量,赶走强横的日本军队,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则坚信自己人口结构更优化,未来会后来居上。亚洲两个举足轻重的相邻国家,源于各种因素存在种种误解,这些误解影响到两国关系,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
 
  而印度经历四年的调查发现,本国居民使用的语言超过780种,有66种文字。官方语言就有29种。莫迪总理用印地语发表讲话,南部的一些民众就听不懂。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认可分散特性,不以为怪。
 
  前任总理辛格有着“印度改革之父”美誉,他号召全印向中国学习,2012年以来再次执行多项改革,打算向外国开放零售商业、保险业和航空业。这些增强印度经济竞争力的举措,在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可是,印度国内发起多次全国大罢工,推行起来阻力重重。印度经济的增长率也由此下滑。
 
  印度人自豪自己很少被异族完全征服,而中国人自豪多民族融合形成的辽阔国家公元前327年,横扫亚欧非三洲众多民族、建立广袤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侵入印度河流域,却在广阔的印度面前止步叹息,被迫西返。从此,虽有众多外族势力从中亚入侵,但除莫卧尔王朝短期统治外,包括大英帝国在内,异族很难全部征服印度,而且大多数征服者最后被印度同化,印度人对此感到自豪。
 
  印度人贬抑中国曾被成吉思汗的铁蹄踏破。中国人则认为,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蒙古族和满族等都承认他们源于黄帝,属于中华民族一体,各民族融合形成更有朝气的中华民族。
 
  许多中国人尊奉印度佛祖,印度人对庇护达赖另有说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众多,对中国文化产生久远的影响。许多中国人到印度后,却看到印度教大行其道,佛教在其发祥地影响式微,信众稀少,感到不可思议。尤其对印度既说中印友好,又庇护达赖流亡政权,普遍感到不理解。
 
  印度人则说,印度教大神毗湿奴有十大化身,佛祖只是其化身之一。况且印度社会崇尚多元、包容,莫卧尔王朝时期的亚格拉古堡属于穆斯林风格建筑,里面有英国殖民者的墓地,印度人都予以认可。他们虽然庇护达赖,但不允许搞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况且,还有其他许多民族流亡政府在印度待过。
 
  从最好角度看对方历史,从最坏角度看对方现实
 
  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严防死守的边界,双方自由往来,充实了彼此的文明内涵。提到对方,人们都会联想起法显、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玄奘、义净等先辈,季羡林先生评价这种文明交流:“一直到今天,我们尚蒙其利。”
 
  可是,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刻意在印度内部和外部制造矛盾,挑起各种纷争,以维护其殖民统治。比如炮制麦克马洪线等等,埋下制造中印边境纠纷的导火索。结果是,中印之间,人们往往带着浪漫的情调看待对方的历史,而用防范的心理看待现实中的对方。
 
  中印之间贸易额高峰时达到700亿美元。印度有300多亿美元赤字,就觉得自己吃亏,2013年双边贸易滑落到650亿美元,不符合两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中国2013年提出,建设中缅孟印经济走廊,这是惠及相关各国的好事,一些印度人曾无端地担心,中国触角深入南亚,影响到印度的利益。
 
  中印误解源于皆以西方为参照系,两国需强化战略定力现代印度的最大矛盾,在于其拥有资源、人力的巨大潜力,又有着难以忍受的落后一面。人们很容易拿公共设施落后、官僚主义、强奸问题、农民自杀等说事;现代中国的一个矛盾,则是快速来到国际舞台中央,却还不清楚自己将演主角还是配角,如何同周边国家保持默契的协作关系。
 
  印度具有超过日本、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潜能,很像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需要同美、欧、日、中、俄等各国都搞好关系,理顺外部关系,营造外部的发展环境。而且,印度经常自诩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突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语言,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中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
 
  一些印度人妒忌中国的发展成就,经常有意无意地贬损中国。中国一些人非常敏感,对于印度发展同其他大国的关系杯弓蛇影,印度一有举动,都以“阴谋论”看待。对两国来说,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都是以西方舆论为参照系,属于弱者的思维,既看轻自己,也小看对方。一方面,中国不是谁都能遏制的;另一方面,印度希望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岂能甘心沦为附庸?中国3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雄厚资本,印度则拥有未来大国崛起的后劲。
 
  习近平访问印度期间,提出“中国力量”牵手“印度智慧”,莫迪回应以“两个身体,一种精神”,显示出中印两大亚洲经济引擎的合作愿景。求同存异,合则两利,逐渐消除误解,才不会落入西方设下的圈套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