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1989、1990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钱突然变成一切东西的表达方式,这让我想到英美传统,选用他们的短篇小说形式,能够更合适地表达我当时的经验和感受。”
德国作家英果·舒尔策
《简单的故事》是德国作家英果·舒尔策(IngoSchulze)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文学作品。虽然中国读者对他了解甚少,但他确是在德国文坛影响力极大的作家之一。
英果·舒尔策1962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住德累斯顿,7岁时父亲逃往西德,他跟随母亲和外祖母长大。在耶拿大学读古典文学后,他在附近的小城阿尔滕堡话剧院任职。1990年,他创办了《阿尔滕堡周报》,但因经营不顺,两年后便停刊了。1993年,他受人之托到圣彼得堡创办另一份报纸。两段办报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1995年,他的处女作叙事散文集《幸福的33个瞬间》出版。1998年,长篇小说《简单的故事》问世,被称为“久已盼望的关于德国统一的一部小说”。此后舒尓策又写过《新生活》、《亚当和伊芙琳》等作品。
《简单的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阿尔滕堡居民身上的故事,两德统一使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小说里共有29个故事,却没有一个故事可作为小说的主线能引向高潮;大大小小的人物几十个,但没有一个是主要人物。他们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又是他人故事的配角,彼此间生活独立,偶有交集。直到把29个故事读完,才能在一些线索的连缀中看清些许人物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舒尔策在书中细细讲述的不过是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餐厅服务员、医生、秘书、不知名的艺术家、外国移民、失业者等等,在度假、搬家、钓鱼、访友这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稀松平常的小事。虽然对于历史大事件,作者只是用了极少的笔墨,但这些人物生活的细节放在时代背景下,又变得耐人寻味。
此书的中文译者、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潘璐说,这一点在小说的标题中就早有暗示:《简单的故事》是从“SimpleStorys”翻译而来。这里的simple[zimple]并非英语里的simple[′simpl],而是由德语里的simpel变化而来;Storys也并非拼写错误,而正是显示出作者使用的不是英语原词story(复数为stories),而是德语化了的Story(复数可以写为Storys),在德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变成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同寻常的故事又被加上“简单”这个定语,作者将矛盾设计入标题,已经在提醒读者注意,小说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隐藏着深意。
另外,潘璐解释说,她将副题翻译为“一部来自德国东部外省的长篇小说”。但实际上德国并不存在省这个行政区域,“省”在德文翻译成“外省”,指偏僻落后的地区。书中故事的发生地阿尔滕堡刚好是这样一个地方,其所在的图林根州就是两德统一后新建的五个联邦州之一。
相比两德统一后不久出现的一批“转折文学”,《简单的故事》并非标新立异之作。但潘璐解读说,不少作品都着重描述原东德人在新环境下的茫然无助,自卑自怜,以及对并不美好的过去的某种怀恋。相比那些用“哭哭啼啼”的腔调讲故事的作品,《简单的故事》语调冷静、客观,因此,迄今为止依然被视为转折小说中的典范。
前几日,资助《简单的故事》翻译的歌德学院(中国),为英果·舒尔策安排了一次中国行。借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他。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只选择用细节展示日常生活,而并没有对任何“不寻常”进行描述?
舒尔策:这本书的心意所在大概是这些人物身上,因为他们突然就面对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他们以前通过听和说才有一些细微的了解,他们以前的生活的游戏规则,突然就不再管用了。这些人到底怎样应对这种局面,这是那些在连续性生活中的人所不能够想象的。
在很短的时间,一种新制度建立,东德加入西德,大概就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用的钱、吃的东西、看的电视,包括爱情、度假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完全不一样了。1989、1990年对于德国乃至欧洲来说,整个世界没有了其他可能性,所有问题都好像变成了些实际期待解决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已经过去了。
而文学的作用正是应该知道距离,让大家对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以重新认识。在小说中我想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看西方。用我一个朋友写的一则寓言来讲可能会更加清楚:一条河里面有两条小鱼,它们游着游着碰到了一条大鱼,大鱼问他们:“今天的水怎么样呢?”结果它没有得到任何的回答,两条小鱼游走了,其中的一条小鱼就问另外一条:“到底什么是水啊?”
三联生活周刊:29个看起来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故事,大致是一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舒尔策:我先是写了10个毫不关联的故事。有一天,我坐在床上给自己画了一幅图,在不同的方块里填上内容,就像一种游戏规则,看是否下一段应该出现一个男子的身影,然后再配上一个妻子的身影,看看他们放在一起是不是合适。如果合适,我就把他们固定下来,不合适再重新改一改。前面这些故事是我自己独立发明出来的,后边的故事则是那些结合生成的。我把它们设计得像拼图一样,需要大家一块一块地慢慢拼凑,然后才能渐渐理解里面的人物。这就好像一个人新来到一个村子或是城市里,需要慢慢地认识这里面的人,熟悉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这当中可能会忘掉一些事情,重新了解一些事情,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尽管这本书是由29个故事组成的,但它依然还是一部长篇小说,29个故事同时也是29个章节。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故事概况,我在每章的标题下面都加入了一些简短的说明,也是起到一种建议的效果,慢慢读者就会发现这些说明实际上给出了一个信号。
三联生活周刊:虽然整体是长篇小说,但每一个故事都是采用传统短篇小说的叙述风格,为什么?
舒尔策:我经常自问,今天的人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个故事。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寻找自己独特的或者说是不可混淆的声音,但是我没有找到。我想如果一个作家要先找到自己这种所谓的独特声音才开始写作的话,他永远也不会开始。对我来说,所谓个人的风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从素材中获取风格,从素材中发现声音。
我之所以用传统短篇小说的叙述风格,是因为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1989、1990年发生的这些事情。从那时候起,钱突然变成一切东西的表达方式,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钱来购买的,这让我想到英美传统,因为英美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选用他们的短篇小说形式,能够更合适地表达我当时的经验和感受。
三联生活周刊:海明威、卡佛是否都对你的创作有一些影响?
舒尔策:《简单的故事》里面确实有卡佛作品的相似性。我更多是从海明威或者卡佛那里面得到过一些灵感,学习到很多东西。当时就有人说:您千万不要提海明威了,海明威已经过时了。因为在50年代,德国文学界就已经学习过海明威了。但是对我来说,这种风格对于我的素材来说合适与否才是重要的。有人说:是不是早上起来工作的时候,卡佛的书就放在你的电脑旁边,得看上三四页,然后你才能找到合适写作的这种腔调?有的人还说我这里面“杀手”的一章是直接的模仿等等。我并不忌讳使用现成的东西,我读很多东西,其中很多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启发,但一旦对我来说是有启发的,那我就直接使用它,没有什么顾忌的地方。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只选择用细节展示日常生活,而并没有对任何“不寻常”进行描述?
舒尔策:这本书的心意所在大概是这些人物身上,因为他们突然就面对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他们以前通过听和说才有一些细微的了解,他们以前的生活的游戏规则,突然就不再管用了。这些人到底怎样应对这种局面,这是那些在连续性生活中的人所不能够想象的。
在很短的时间,一种新制度建立,东德加入西德,大概就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用的钱、吃的东西、看的电视,包括爱情、度假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完全不一样了。1989、1990年对于德国乃至欧洲来说,整个世界没有了其他可能性,所有问题都好像变成了些实际期待解决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已经过去了。
而文学的作用正是应该知道距离,让大家对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以重新认识。在小说中我想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看西方。用我一个朋友写的一则寓言来讲可能会更加清楚:一条河里面有两条小鱼,它们游着游着碰到了一条大鱼,大鱼问他们:“今天的水怎么样呢?”结果它没有得到任何的回答,两条小鱼游走了,其中的一条小鱼就问另外一条:“到底什么是水啊?”
三联生活周刊:29个看起来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故事,大致是一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舒尔策:我先是写了10个毫不关联的故事。有一天,我坐在床上给自己画了一幅图,在不同的方块里填上内容,就像一种游戏规则,看是否下一段应该出现一个男子的身影,然后再配上一个妻子的身影,看看他们放在一起是不是合适。如果合适,我就把他们固定下来,不合适再重新改一改。前面这些故事是我自己独立发明出来的,后边的故事则是那些结合生成的。我把它们设计得像拼图一样,需要大家一块一块地慢慢拼凑,然后才能渐渐理解里面的人物。这就好像一个人新来到一个村子或是城市里,需要慢慢地认识这里面的人,熟悉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这当中可能会忘掉一些事情,重新了解一些事情,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尽管这本书是由29个故事组成的,但它依然还是一部长篇小说,29个故事同时也是29个章节。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故事概况,我在每章的标题下面都加入了一些简短的说明,也是起到一种建议的效果,慢慢读者就会发现这些说明实际上给出了一个信号。
三联生活周刊:虽然整体是长篇小说,但每一个故事都是采用传统短篇小说的叙述风格,为什么?
舒尔策:我经常自问,今天的人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个故事。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寻找自己独特的或者说是不可混淆的声音,但是我没有找到。我想如果一个作家要先找到自己这种所谓的独特声音才开始写作的话,他永远也不会开始。对我来说,所谓个人的风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从素材中获取风格,从素材中发现声音。
我之所以用传统短篇小说的叙述风格,是因为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1989、1990年发生的这些事情。从那时候起,钱突然变成一切东西的表达方式,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钱来购买的,这让我想到英美传统,因为英美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选用他们的短篇小说形式,能够更合适地表达我当时的经验和感受。
三联生活周刊:海明威、卡佛是否都对你的创作有一些影响?
舒尔策:《简单的故事》里面确实有卡佛作品的相似性。我更多是从海明威或者卡佛那里面得到过一些灵感,学习到很多东西。当时就有人说:您千万不要提海明威了,海明威已经过时了。因为在50年代,德国文学界就已经学习过海明威了。但是对我来说,这种风格对于我的素材来说合适与否才是重要的。有人说:是不是早上起来工作的时候,卡佛的书就放在你的电脑旁边,得看上三四页,然后你才能找到合适写作的这种腔调?有的人还说我这里面“杀手”的一章是直接的模仿等等。我并不忌讳使用现成的东西,我读很多东西,其中很多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启发,但一旦对我来说是有启发的,那我就直接使用它,没有什么顾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