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前发展改革的形势与任务

发稿时间:2025-10-17 16:21:03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作者:彭森

编者按
 
9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培训中心主办,北京市大兴区委改革办承办,《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理事会协办的“发挥重点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企业改革发展主题培训班在北京市召开。本次培训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助力地方企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系《企业改革与发展》编委会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致辞。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编制之年。去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十年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进一步对“十五五”时期改革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应该讲,“十五五”时期深化改革的任务将是艰巨而又繁重的。
 
一、当前发展改革的形势
 
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政治、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新冷战卷土重来,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挫,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特别是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已进入全领域竞争、常态化竞争的相持关键期。近几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暗流涌动,美国联合西方盟友实行“脱钩断链”、建立“小院高墙”,今年年初又发动对等关税贸易战,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并实施相关经济法律措施。美国的行动严重违反了WTO规则,损害了多边贸易体系,也严重地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在中国采取一系列管制措施后,美方将对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提升至150%,个别品类甚至高达250%。这种局面加剧了“脱钩”风险。未来十年特别是“十五五”时期,将是决定中美战略博弈走向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战略制高点,尽快缩小中美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捍卫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
 
其次,中国国内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经过三年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近两年的恢复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阶段,按照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逆周期的宏观政策。特别是有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加持,使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出现了回升向好的势头。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
 
面对波谲云诡、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各种风险挑战,有些专家感叹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要说,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给中国、给世界最大的确定性。那就是中国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说到底就是发展和改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孙子兵法》曾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子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只有我们自己站稳脚跟,才能立于不可战胜的地位。
 
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内的很多问题是结构性的,宏观政策工具至关重要,然而工具很多时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才能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供给释放制度潜能,激发内生动力,应对外部挑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二、当前发展改革的六大任务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化改革任务十分紧迫,很多硬骨头必须要啃,很多难关必须要过。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深化改革,才能完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369项改革任务,而且要求到2029年建国80周年的时候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其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有126条,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具体要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
 
一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发展更有活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和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及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今年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治层面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着力监督纠正“远洋捕捞”等异地趋利性执法现象。其关键还是要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构建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否则就不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这项改革任务的关键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决破除行业垄断、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重点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
 
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近日,国务院通过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个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改革试点的方案。这项工作酝酿了很久,三年前成立了专家组评审各地的改革试点方案。当时我担任专家组组长。方案出台后,中央电视台采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意义和地位?我认为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计划经济以政府为主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在我们建设的大市场中,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然而,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构建还相对滞后,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规则、价格和竞争等方法对各类生产资源要素进行配置,实现效益最优化和最大化。这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需要按照中央文件严格执行。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和数据等多个方面,本次方案主要针对5个方面的生产要素: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对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包括对农村宅基地和城市闲置土地实现自由流转和市场定价的改革。这是将来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新动能,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源;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坚决突破户籍、所有制等身份差异对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障碍,推动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在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技术要素的配置与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活力;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是通过积极完善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推进数据要素的确权、定价、流通、交易的标准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应该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任务,也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查同罪同罚。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
 
五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责权分工清晰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2029年前必须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务。包括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围绕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竞争、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同时,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勾画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制度开放方面,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和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要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市场有序扩大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