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湘西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实践

发稿时间:2025-10-14 12:44:29
作者:州委改革办

  一、改革背景
 
  湘西州曾被外界称为“中国的盲肠”,交通闭塞,文化隔绝,贫困落后。“要致富,先修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州各族群众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掀起交通建设热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湖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规划、统筹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19954公里,公路密度50.41公里/万人,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36.61公里/万人),全州每个县有一条示范路,84%的乡镇均有一条美丽农村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改革举措
 
      (一)突出山区特色,建设人民满意农村公路。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放不放心放在第一位,注重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均等化发展,把“四好农村路”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大力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一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建好致富公路。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25户或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三路联动”,“十四五”以来,全州共修建旅游资源产业路1054公里,保靖县复兴镇至大妥万亩油茶产业园公路获“湖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吉首市洽比河旅游公路获“湖南省最具人气路”。因路而富,因路而更好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04.5亿元增长到213.3亿元,增长104.11%;旅游收入由144.9亿元增长到723亿元,增长398.96%。二是以推进自然与交通协同为依托,建好生态公路。湘西属山岭重丘地区、喀斯特地貌,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大切坡、裁弯取直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湘西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可窄”原则,在不超过项目总里程30%范围内,适当降低建设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在建设实践中形成自然生态与交通建设的协同示范。州委州政府连续10年将创建最美生态路纳入美丽湘西建设的重要内容,累计打造美丽农村公路94条756公里,创建最美生态公路2676公里和路域环境整治示范路642公里,建成公路观景台25处、交通驿站9个,每个县市均有一条生态样板路,“我家门口那条路”成为记忆中最浓烈的乡愁。三是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建好舒心公路。湘西州的汽车保有量从2013年的7.9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14.9万辆,加之以往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等多方因素影响,农村公路停车难、会车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民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一件烦心事。在没有上级补助资金的情况下,全州筹集资金23778万元建设了村组停车场1917个、错车道4003处,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至少有一个停车场,群众会车、停车更舒心。四是以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为底线,建好安全公路。湘西州农村公路多为临水、临崖道路,安全隐患较大。为保障行车安全,“十四五”期间,湘西州建设农村安防设施3040公里,实现了年报系统内农村公路的安防设施健全。同时,州委州政府主动作为,筹资建设年报外公路安防设施1751公里,为群众出行加上“安全锁”、系上“安全带”。五是以惠及全体人民为重点,建好共富公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八洞村民回信“希望乡亲们继续加油干,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共同富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指示精神,湘西致力于脱贫地区均衡化发展,坚持示范引领,以“一村富”带动“连片兴”,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带动8县市均衡发展,着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发展,推动“千村振兴、和美共富”。如今的湘西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带动特色种植、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二)突出规范长效,管理好农村公路。建设铺就通达之路,管理铸就发展之基,农村公路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湘西州坚持将路政执法规范化常态化作为农村公路管理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公路长效治理机制。一是党政牵头建好管理体系。州委州政府定期调度“四好农村路”建设,州人大出台《湘西自治州乡村公路条例》《湘西自治州村级公路管理养护条例》,将农村公路管养上升立法高度,州政府制定《湘西自治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湘西自治州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为“四好农村路”建设保驾护航。各县市按照“政府牵头组织、部门协同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构建了“属地管理、部门指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公路治理长效格局。二是铁腕治超守护公路生命线。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源头监管与路面管控相结合”原则,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整治“百吨王”、非法改拼装、故意遮挡号牌、货运源头单位监管不到位等顽瘴痼疾。作为湖南省治超数据联网试点单位,持续深化科技治超,全州8个公路超限检测站、25个不停车超限检测站、28家重点货运源头企业、29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检测信息全部汇聚省治超系统,联网比例100%,实现了治超信息“一张网”。龙山县执法大队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先进执法集体,湘西州执法支队被推荐为2024年全国先进集体。三是“打非治违”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农村客运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广泛开展交通运输知识法律法规、安全出行知识等的宣传,龙山县由政府出资支持全县450余名农客驾驶员在“线上驾驶员培训APP”上进行学习,凤凰县将执法力量下沉农村,每个乡镇派驻2名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努力在源头上杜绝农村客运违法行为。建立交通执法与公安交警、高速交警长效协作机制,将高频率往返车辆信息和合格营运车辆驾驶员举报的车辆信息录入交警预警系统,由交警指挥中心将车辆通行轨迹信息实时推送,引导执法人员对农村赶集、公路沿线人员密集地、热门景区的非法营运开展精准打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群众及游客的出行安全。四是自我革命建设执法铁军。不断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能,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案件办理,对照权责清单梳理公路管理执法事项,连续两年开展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逐利执法、粗暴执法、简单僵化执法和执法不规范、执法权力寻租5个方面问题,并结合实际梳理了100个执法风险点列出清单,坚决遏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歪风陋习,开展阳光办案行动。近三年,全州交通执法领域整改突出问题29个,累计约谈教育不规范执法和执法态度冷横硬执法人员30余人次,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举报投诉1105起,群众满意度100%。五是构建机制推进长效治理。持续开展以“整治一条路,打造一条风景线”为目标的综合整治行动。全州以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为核心,按照“一路一档、一路一策”的要求,逐级摸排风险隐患,统一建立问题清单,集中规范整治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搭建、违法采挖、违法堆放、违法占道经营等现象和公路沿线非法广告牌,坚持以重要景区、产业园区、特色村寨为重点,将整治范围和重心逐步向农村公路延伸,推动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田路分家、路宅分家,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三)突出专业化社会化,养护好农村公路。大山深处的湘西人,过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如今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农村公路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湘西人视路为宝、爱路如己,深知一条好“路”三分在建七分靠养。一是突出规范标准建机制。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明确县市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管养的责任主体,县市长是农村公路管养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三有十无”工作标准。建立了路长巡查制度、督促通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理顺了县乡村三级管养体制和责任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农村公路管养权力和责任清单,对每座桥梁每个隧道均明确行政责任人与技术责任人,两个责任人每季度上路巡查,乡级管养人员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实现了州、县市、乡镇三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知责明责,各负其责。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抓监管。按照“一路多方,政府牵头”的原则,努力筹措养护资金,采取列入财政预算或捆绑涉农资金等办法,确保了每年县道10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3000元的“1053”管理养护标准保障到位。古丈县和永顺县人民政府为辖区农村公路在保险公司投保,遇汛期水毁等自然灾害损坏农村公路后,由保险公司理赔公路修复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三是推行专兼结合抓养护。定期对养护人员、应急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检查,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县市成立了应急抢险队伍,建立抢险物资储备站,灾害天气期间由养护人员开展公路灾情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应急抢险队开展应急抢险工作。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的原则,建立“三长三员”(县乡村三级“路长”和县级路政员、乡级监管员、村级护路员队伍)养护体系,按片区、分路段、划里程设置公益性岗位担任农村公路护路员。截至2024年底,全州有农村公路专兼职养护人员3000余人,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全覆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四)突出市场导向,营运好农村公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推动农村客运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型,促进客货邮深度融合发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一是以集约经营促惠民。各县市通过“集约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局面,安全监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事故数及死亡人数连续4年实现“双下降”。通过公司化经营,不仅票价平均下浮30%以上,还对老年人、学生、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票价优免政策,每年为全州县域群众交通出行减负达5000万元以上,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二是以定制服务保便民。推动班线运营向定制化转型,根据产业特点和出行需求,开通花垣至边城景区、吉首至新湾村等多条旅游专线、菜农专线、园区专线、学校专线及赶集班等线路,促进全域旅游和产业发展,得到央视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按照“客运车辆大改小、上门接送、按需灵活发车”的服务模式,开通县际定制客运线路13条,打造更加贴合出行需求的定制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定制客运县市全覆盖。构建“日常出行有效覆盖、重点时段专项保障”的出行服务体系,在节假日、大型活动日、赶集日、旅游季、学生上下学期间,灵活调整发车频次,满足多样化、潮汐式出行需求。开通镇村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切实打通边远村组群众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以融合发展促利民。按照客货邮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县村二级物流体系建设,打通物流配送、快递收发两个“最后一公里”,全面促进农村寄递行业快速发展,全州2024年寄递业务总量达7.13亿标准量,人均年使用快递包裹量达61件,快递业务量近三年来平均增速达19%以上。特别是花垣县充分利用闲置客运站场和村级服务中心、村邮站、超市、电商、供销社等现有场所,建成1个县级共配中心、12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64个村级站点,实现了县村二级物流节点网络全覆盖,快递进村率由2020年50%提升至100%,降低农村物流成本20%以上。
 
  三、改革成效
 
  湘西由“中国盲肠”到立体综合交通,由“一生难走出大山”到“想走就走”去旅行,由巴楚文化、土司文化到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完全与时代对接,“四好农村路”展示了“湘西之窗”“湖南之为”“中国之治”。一是有力带动了产业飞速发展。日臻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为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全州GDP增长贡献率超过70%,建成了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柑橘基地、百合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湖南省最大茶叶基地,十大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市全覆盖。为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书写新时代土家苗寨的“山乡巨变”提供了重要支撑。湘西州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18.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25.85亿元,增长约97.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260元增长到2023年的14052元,增长约218.48%。二是少数民族群体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交通的便利打开了湘西土苗儿女通往外界的山门,也打开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门。作为湖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连续两轮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湘西儿女通过便利的交通与大山之外联通,走出山外。外地客商在湘西投资兴业、旅游观光蓬勃发展,多民族融合成为大潮流,湘西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走富裕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各族儿女的坚定信念。三是湘西儿女精神状态更加自信感恩。湘西人民群众生活发生历史性改变,因为交通的沧海桑田,4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农村地区全面“五通五有”。新时代湘西的山乡巨变,群众感受最深最普惠的是“四好农村路”的巨变,其最强大的动力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湘西人民念兹在兹,多次给予肯定和鼓励,湘西儿女经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洗礼,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全面升华,呈现出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有关反响    
 
  湘西州将坚持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持续打造“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湘西样板”,充分展示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的独特路径,为全国山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凸显“小公路撬动大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意义。花垣县和吉首市先后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誉称号,花垣县2024年荣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称号。花垣县十八洞村通村公路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2025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湘西州召开,湘西州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对湘西州“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