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有钱人才能读文史哲是伪命题?

发稿时间:2016-01-04 00:00:00

  把有钱没钱跟文史哲拉上关系,纯属煽动民众的仇富情绪。如果希望在文史哲研究上勇攀高峰,那就做好在经济和行政的压力之间求真知的心理准备,总之不能又要精神享受又要自行车。

  这年头什么事情似乎都能跟钱扯上关系。近期,南瓜学堂公号发起讨论:“穷孩子还能学文史哲吗”,引起网友集体吐槽,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文史哲是贵族学科,只能家庭条件好的才能选择吗?这种明显带有群体对立性质的讨论十分容易吸引眼球,但越是“棍扫一大片”的观点便越是可疑,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个热炒的题目,到底算不算一个真命题。

  一、从可能性上来说是伪命题

  我们先来看看在国内高校读大学(土豪出国读书请屏蔽)各个专业的收费情况。

  根据搜狐教育在2015年的统计,艺术类、国际类和软件类专业三个种类的专业学费最高,基本都得过万,而这些专业除了学费之外还有很多配套费用,比如艺术类报考之前采风、专业培训等费用都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担得起的。其他专业学费每年相差最多千把块钱,其中文史哲专业在哪个学校收费都属于最低的。

  除了专业学费之外,艺术类学生涉及到采风、专业补习等一系列配套费用。

  本科毕业后,文史哲学科读研读博是什么情况呢?国内读硕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术型专注学问,专业型的市场就业导向更强。当然,如果你要读博,那你读的一定是学术型硕士,让我们根据2014年起开始实行的国家政策,看看从读研到读博大概要花多少钱:

  根据《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普通硕士生学费是8000元/年,三年学硕读下来就是2.4万元,普通博士生学费:10000元/学年,三年共计3万元。

  不过学术型硕士都能享受国家助学金,与学费数额基本一致,算是不用交学费,而且学校会在此基础上对硕博学生给予补贴,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在2014年的规定,研究生每人每年有0.6万的补贴,博士生有1.44万。

  在学校里生活起来还是要比外面便宜得多,如果不随便乱花钱,每月1000块吃饱喝足应无问题,如果你能得到一些奖学金,从事一些助教的工作,或是打工实习,自己负担生活费问题也不大。

  综上所述,从读文史哲博士的可能性上来说,如果你的家庭无须反哺,读书期间也没有结婚买房、生子等打算,在国内完成硕博的学习,应该不成问题。想享受上班族的经济条件,又想天天徜徉在文史哲的书海中不想工作的童子们可以别再为自己的贪婪和懒惰找理由了。

  二、从职业发展上看是伪命题

  根据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对于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后收入和就业后满意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筑专业成为“三冠王”,就业率高达98.3%。而在就业排名前50的专业中,超过70%也都是工科专业,而就业率排名靠后的专业基本都为基础学科和文科专业。

  从月收入上看,理工科收入普遍较高,文史哲专业收入垫底也是常态。报告显示,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其中建筑专业毕业后半年月收入最高,达到4757元。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都超过了4000元。收入最低的十大专业中,学前教育垫底,仅为2673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今年11月,美国“哲学家通信”网站发布一篇文章讲述美国文史哲学生的生存现状:专业对口率低,薪资收入差。许多文史哲学生沦落到咖啡店打工,在埋首于奶泡和咖啡豆的间隙,为自己虚掷几年时光去研究福柯或希罗多德而怨念满满,可见现在文史哲学生的职业困境已经上升为全球问题。

  研究了几年的希罗多德,毕业以后只能去咖啡店打工。

  美国乔治城大学选取了年龄在25-59岁的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调查统计了他们2009-2013年的薪资收入,发现美国大学的理工科毕业生与文史哲学生的薪酬差距比我国还悬殊:

  但要说文史哲毕业生一定混得比理工科学生差,这也不一定。从总体上看,相比理工科学生,文史哲学生的情商更高,接受“博雅教育”使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在人际沟通上的优势使他们更有可能在管理岗位上获得发展。文史哲专业学生经常从事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出版等行业,入行起薪相比于技术型岗位要低,但更具流动性的上升通道让优秀的文史哲学生在更长远的发展中后来居上。

  我们从2015年iPIN.com的统计中选取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两所文理科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五年平均月薪的统计,发现人大哲学、国际政治等文史哲专业并不比清华的理工科低。而在大学薪酬排行榜(北京地区)前五位中,有三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学校。

  看看2016年美国大选的候选人背景,文史哲学生也无须气馁:希拉里·克林顿、马克·卢比奥和克里斯·克里斯蒂学的是法律;杰布·布什学的是拉丁语;迈克·哈克比学的居然是神学…

  希拉里·克林顿学的是法律,而迈克·哈克比学的居然是神学。

  从职业发展上来讲,文史哲专业工资低这事也不一定,与理工科不同的是刚毕业时起薪比较低,但以后能拿到多少得看个人能力,马太效应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大学里没哪门学科是教人发家致富的“屠龙术”,何必苛求文史哲。

  三、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是伪命题

  支撑有钱人才能读文史哲的主要观点是:富家子弟有钱有闲,最好有家学传统,比如培根的爸爸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大法官,陈寅恪的爸爸是进士,还是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和世家子弟玩文化,穷人落后一个“小时代”。

  土豪家长自然愿意给孩子铺一条轻松、舒适的“通往成功之路”,搞文史哲研究,须板凳坐得十年冷,是有“士人”情怀的穷孩子兼济天下的梦想。然而,在家学已被连根拔起的当代中国,问题不是有钱人才能读文史哲,而是有钱人都不读文史哲了。据笔者经验,身边文史哲专业的同学家境从总体上讲不如经济、金融、法律等所谓的“热门学科”。

  连发达国家的文史哲学生都去卖咖啡了,文史哲学科的确在全球都面临着学科发展的问题。文史哲学生当然可以改行干别的,点子多创业也能挣钱。但对于真心希望从事文史哲学术研究的学生(在高校、研究机构及学术出版机构等单位工作)来说,真正成问题的不是钱,而是你能否接受这种人生。

  如今,高校青年教师现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椒”,根据教育部截至2011年底的统计,目前中国约有88万“青椒”。

  美国学者飞利浦·阿特巴赫2012年出版的《教授的薪金》收录了全球高校学者薪资调查。中国高校教师的初始、平均和最高工资仅为每月259、720和1107美元。其中,平均工资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居于倒数,尚不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美国为4950,6054和7358美元;埃塞俄比亚为864,1207,1580美元),初始工资更是全球最低。

  相比之下,理工科博士成为“青椒”后,能够通过科研项目获得一些经济补贴,而文史哲专业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小,获得的经济补贴便十分有限。因此,文史哲博士即使实现了自己从事学术工作的梦想,在经济上想要获得成就感是很难的。

  “青椒”在经济上的弱势使得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偏低。

  经济上的弱势不免带来自我定位的模糊,《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曾调查指出,84.5%的高校青年老师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以下,仅有0.8%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上层。即便是土豪家庭出身,天天啃老也谈不上什么成就感吧。

  罢了,如果能实现“为往圣而继绝学”的目的,经济上苦一点,也是可以忍受的。但现实是他们还要忙于申请各种科研项目,参加培训,参评职称等工作,这严重压缩了真正做学问的时间,身心的疲惫让梦想也变得黯淡无光。如果能证明土豪孩子对这种压力的承担能力更强,才能论证当下有钱人才适合读文史哲的命题。

  结论:

  把有钱没钱跟文史哲拉上关系,纯属煽动民众的仇富情绪。真正适合读文史哲博士的人须是“贵族”,只不过非物质贵族,而是精神贵族,因为在文史哲行业整体不好混的全球背景下,坚持的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恒心。建议年轻人们分清兴趣和职业,如果希望轻松找个好工作,那就让文史哲成为滋养你人生的兴趣吧;如果希望在文史哲研究上勇攀高峰,那就做好在经济和行政的压力之间求真知的心理准备,总之不能又要精神享受又要自行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