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18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共辽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改革(2024)年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地方实践高层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文为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主题演讲。
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参加中国改革(2024)年会。今年我将围绕题目“彰显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的2024年”,讲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首先,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就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会通过的决定要义所作说明时讲的一个重要论断,他说,《决定》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这里讲的,就是全会的意义。
同时,还要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意义。要认清这个特殊意义,可以做概念的比较,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三个概念作一个比较。这46年来我们一直讲改革。改革,是中国最响亮、最能打动人心弦的一个概念。各个阶段改革的内涵、目标、主题并不完全一样,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什么叫改革?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有一个很经典论断,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改革的本心。他当时还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46年前提出的改革,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10年前我们提出的新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千万不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改革”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全面深化”,或者加上两个修饰词“全面”和“深化”。这样的理解就太肤浅了。“全面深化改革”有特定的内涵,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有它要实现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这个总目标解释时,说:“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同样是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的目标、主题、要求不一样。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又是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比较,两者追求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现代化;同时,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说,十年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治理;十年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概念和十年前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概念相比,在内涵上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治理目标,更具有时代要求,强调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概念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在哪里。正因为如此,我们讲这次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实践续篇,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再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历史的比较来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特殊意义。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路,新中国成立前,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是一盘散沙,怎么形成当家作主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毛主席用四个字解决问题——“组织起来”。党把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组织起来,形成了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在我们走过这一个阶段的时候,缺乏活力的新问题发生了。邓小平领导我们改革开放,也是四个字——“活跃起来”。通过改革激发生机和活力,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又有新问题发生了,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乱象,邓小平很忧虑,提出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精神文明。这样,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在这个背景下提了出来。究竟怎么解决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整个改革锚定在治理上,通过治理型的改革激发活力,推动中国有序地发展。他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也就说,新中国以来,我们从“组织起来”,到“活跃起来”,再到十年前提出“活而有序”,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们面临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深度互动新局面,我们遇到的挑战和矛盾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把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的决策,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深化。于是,我们从“活而有序”阶段,推进到“推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我们都知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一样有规律,这规律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而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破天荒地在这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上加了一句话: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究竟如何理解这个论断?这是我们从事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人需要思考的。但首先要认识到,提出这一新论断揭示了今天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那么,什么叫“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呢?第一,国家治理要围绕社会发展来推进;第二,国家治理要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匹配;第三,国家治理要有利于社会发展,要促进社会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在哪里了。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在过去46年改革基础上,要在过去1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就是以治理促发展,国家治理要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各级领导来讲,考验我们领导能力的时候到了。中国改革舞台上现在站了四个角色,一个是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叫改革,要破除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一个是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发展;还有一个是治理,形成有利于创新、改革和发展的治理体系。我们怎么在中国大舞台上让改革、创新、治理、发展演出充满活力的大剧来,这是对我们党的领导能力的一次新考验。
如果要问我们的未来怎么样?我是充满信心的。2024年是彰显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的一年,我们正在凝心聚力走向未来。2024年,中央政治局开的一系列会议,尤其是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的12项举措,项项都是以治理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尽管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接受这样那样的挑战考验,但我对我们的前途充满信心。
谢谢大家!
整理人:胡英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