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意味着2025年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会加大,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和为社会提供充足流动性,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压力。为避免“内卷式”竞争,要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并支持和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深耕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
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加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释放的信号?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汉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明确信号,我们理解“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就是指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加大。
宏观政策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多的,其中的两大支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的财政赤字率将会提高,毕竟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地方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也会增加,而且它们的使用方式、范围、节奏等方面,都会体现出更加积极的调子。有些地方债还可以作为资本金,更好地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也会有所扩大。总之,就是通过多渠道筹集和安排资金,加大财政对稳增长的支出力度。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降低资金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背后有哪些考量?
黄汉权: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宽松”等几个区间。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定调货币政策还是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提出的。2011年至今,货币政策连续14年延续“稳健”的表述。本次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体现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我们说到货币政策,通常会想到货币发行量,通常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代表。从总量上讲,就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从结构上讲,就是根据情况变化适时降息,降低资金成本,减少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意愿,从而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此外,还要创新金融政策工具,优化使用方向,使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等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引导更多资金成为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确保政策取向保持一致性,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打好政策“组合拳”。政策“组合拳”怎么打才更有效?
黄汉权:要努力使这些政策取向保持一致性,形成合力、同向发力,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只有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才能形成同频共振,共同推动经济向上向好发展。
现在的确有些企业不愿投、不敢投,这对经济发展不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有一点需要高度关注,很多企业在同一赛道上同质化过度竞争,带来了供需失衡,从而导致了“价格战”,造成很多企业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甚至出现了亏损。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投资意愿自然不会强,对这种“内卷式”恶性竞争要进行综合整治。
未来我们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向发力。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要规范招商引资。避免给予产业和企业不当的支持,带来产能过度扩张,导致供需失衡、过度竞争。其次,对目前已经存在过度竞争的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推动实施新一轮的产能出清治理,坚决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让整个产能保持在合理的规模,让先进的产能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再次,要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或者通过科技创新来掌握独门诀窍,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大家都挤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
只要做到这三点,我相信,企业的经营效益会好起来的,同时还会推动我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整体物价指数回归到合理水平。
此外,为了提振企业的投资信心,一些能够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核电、交通、供水等,应该加大向民间投资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进来,让民间投资获得稳定回报,就能够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