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包括“坚持守正创新”在内的“六个坚持”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深刻把握“坚持守正创新”重大原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之基、动力之源和现实之需,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整体性认知,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推动全面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理论之基:坚持守正创新是确保改革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显著标志
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自觉遵循,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肯定与否定的交替性过程中实现的。坚持守正创新即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辩证否定基础之上生成新事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同时结合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正是体现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以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指明:“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并发展,理论斗争的目的是在否定错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构建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理论。坚持守正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生动诠释。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890 年 6 月 5 日他在给保尔·恩斯特的信中指出: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认为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反对机械地、教条地应用理论。不仅强调了理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可见,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守正创新的思想。列宁在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进程中也表现出了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他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反对教条主义的错误做法,在俄国实践的挫折中,列宁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落后俄国的特殊性,从而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本质和作用,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在苏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方面,在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基础上,创俄国人民自己出路之“新”。
动力之源:坚持守正创新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行稳致远的强大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党推进改革事业中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更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守正创新的思维方式正是基于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的深刻认识。首先,“守正”守的是治国之正道,以创新图强的态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进。一是守社会主义改革之正,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之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些定性的、管总的重大原则直接决定改革的根本性质和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为不断塑造改革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和社会稳定奇迹再次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二是守市场经济体制之正,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新。确保改革总目标和大方向不偏移,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广阔图景中,不断擘画改革的指南针和坐标系。其次,“守正”守的是初心使命之责任,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追求的目标,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政绩。我们既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又要不断改善民生,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持续动力。“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坚持守正创新,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衔接、动态平衡、相互增益。再次,“守正”守的规矩底线之原则,以创新求变的气魄将伟大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坚持守正创新要求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课题,强化党的自我约束和严格党内治理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和迫切。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一盘棋的过程中,党作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必须做到自身过硬,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作为在贯彻落实上更加主动,在实践检验中更加自觉。最后,“守正”守的是文明发展之根脉,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奋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守正创新使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经济以深厚的精神动力。让文化力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体现改革的继承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发展性与创造性相统一,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原则,要求我们在根本立场、发展方向、核心原则和基本道路上坚定信念信仰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从推进从严治党到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从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到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到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重大原则。将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成为一根红线贯穿覆盖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
现实之需:坚持守正创新是适应时代要求,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关键所在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重要指南和行动纲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来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必须在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正确且动力强劲,旗帜鲜明地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浪淘沙中适应时代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首先应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洞察时与势,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积极探索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危和机,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发展后的新问题,积极解决好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补齐弱项和短板;第三,坚持守正创新辩证分析利与弊,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通过大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来积极应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挑战。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和固有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变” 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中心主题始终“不变”,坚持破立并举,突出问题导向,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进,以理论创新带动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问题、社会民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提升效率公平的难点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立足社会发展具体实际,增强应对“变化”的历史主动精神。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规律,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打破桎梏限制,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完善和提升过去改革举措的同时,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提出新的改革举措,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厚植创新的浓厚氛围。勇于破解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把“问题清单”作为“改革清单”,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增强改革时效性。(作者:曾天雄,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波,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