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2024年7月11日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结果摘要》报告,全球老龄化形势严峻。全球人均预期寿命2024年达到73.3岁,自1995年以来提高了8.4岁。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这也促使各国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策略,延迟退休就是一种世界通行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和做法。
延迟退休改革是全球趋势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西方多数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提高养老金法定领取年龄或退休年龄。如美国把领取全额公共养老金的法定年龄由65岁提高到67岁;英国推动男女领取法定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统一延长到66岁,2028年提高到67岁,未来目标是68岁;德国提出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瑞典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最晚可70岁退休;俄罗斯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从55岁提高到60岁,将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日本把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要求由60岁提高到65岁,最晚可70岁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最明显的作用在于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有研究发现,提高退休年龄有利于提升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本回报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长期缴费率和老年贫困率的上升。以日本为例,从2004年开始施行延迟退休政策后的3年间,60—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高了5.1个百分点,超过了过去近40年的累计增幅。2013年,德国55—64岁人口的就业率为63.5%,2014年改革后大龄劳动者就业率不断提升,到2021年55—64岁人口就业率达到71.85%。
一些人担心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但从已经实施延迟退休国家就业市场的变化来看,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延迟退休会抑制青年就业。比如1980—2010年期间,从2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践来看,有11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更低,只有5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上升。日本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后,老年人就业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年轻人的就业情况也没有出现恶化,就业率自2010年开始平稳增加。主要原因是,延迟退休改革往往是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实施,同时普遍采取渐进式的做法,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温和而缓慢的。
出台延迟退休改革的配套性政策
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但也会带来一定挑战。为此,各国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从社会、企业、民众等多个方面系统施策,着力避免政策出台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就业年龄歧视治理。通过反年龄歧视立法,不仅规制了雇主针对年龄歧视的雇用行为,同时也增强了大龄劳动者继续工作的信心和驱动力。德国颁布的《一般平等待遇法》,禁止培训和招聘中直接和间接的年龄歧视。在雇员规模10人以上的企业里,大龄劳动者享有免受解雇的优先权。日本《雇佣对策法》将在招聘及录用方面禁止年龄限制确定为“禁止规定”,并规定企业招聘或雇用员工时,凡限定上限年龄的必须说明理由。澳大利亚出台《反年龄歧视法》,致力于废除老龄人口参与社会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障碍,改变人们对老龄人口的消极成见。韩国通过《雇佣上禁止年龄歧视及高龄者雇佣促进法》,从招聘、工资福利、工作条件、教育培训、解雇等方面对年龄歧视进行禁止。美国规定在相同条件下依照性别和年龄设定不同的录用标准、给予不同的薪酬是违法行为。
鼓励单位雇用大龄劳动者。日本政府通过各类补贴、贷款、免税等制度为企业雇用大龄劳动者构建激励机制。韩国《雇佣劳动部条例》规定,对正常雇用的大龄劳动者比率低于标准就业比率的雇主,雇佣劳动部会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和稳定;对于雇用大龄劳动者超过标准就业率的雇主,可根据《税收特例限制法》的规定获得减免税款激励,对那些雇用年龄大、学历低大龄劳动者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德国实施“动议50+”行动,为雇用50岁及以上劳动者的企业提供补贴或优惠政策。此外,各国还十分注重加强公共部门吸纳老年人的示范作用。如美国公共事业服务部门的最佳雇主的活动、日本在公共部门的老年人就业比例约束等,都在本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为其他类型雇主提供了较好的宣传和引领作用。
创造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考虑到大龄劳动者年龄、身体健康条件的特殊性,一些国家积极开发更加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设计灵活的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实现健康就业。美国政府合理限制大龄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防止因过度工作而损害身体健康,并为不同职业人员设置不同的劳动标准。德国规定企业可以与52岁以上员工签订固定期限合同,这使得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更加灵活,对于雇主而言也更有吸引力。俄罗斯规定因工作安排导致老年员工过度紧张的,应及时改变工作形式,包括使工作场所和任务与老年员工的工作能力相匹配,对老年员工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并确保其安全和健康。日本政府制定《高龄者安全与健康保障指南》,鼓励使用工业事故预防组织对个别工作场所进行援助,同时建立年龄友好补贴,以支持中小企业等为确保大龄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提高劳动者延迟退休积极性。一些国家在延迟退休的同时,调整养老金领取条件和待遇计算方式,以此激励大龄劳动者参与就业,继续发挥作用。瑞典规定劳动者可以在60岁之后10年间的任何一时间节点选择退休,65岁退休时则可领取到100%的养老金,每提前一个月退休,养老金收益相应减少0.5%,每延迟一个月退休,养老金收益则相应增加0.7%。德国养老金政策规定,延迟退休者发放每月0.5%(每年6%)的补贴,而提前退休者则每月扣除0.3%(每年扣除3.6%)的养老金。
为大龄劳动者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一些国家积极加强面向大龄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英国制定《50岁以上协定计划》,针对50岁以上且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鼓励和支持其重返劳动力市场,具体的措施包括提供个性化的免费咨询服务、参与培训以熟悉岗位、提供就业补助金和职业训练补助金等。德国《工作活动法》规定了对中小型企业中50岁及以上大龄员工的职业培训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3个部分,大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培训计划。
世界各国延迟退休改革的启示
国外延迟退休改革的经验表明,延迟退休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既与各国的国情文化息息相关,也与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密不可分。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各国多是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不同行业的特点、劳动者的身体状况等,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推进,确保政策的平稳实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政策设计是改革顺利实施的根本前提。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是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其中比较重要的共性要素包括:一是自愿弹性的政策设计。很多国家采取了弹性化的制度设计,如美国对于退休多样性的制度设计、德国实施的《67岁退休》方案、日本和瑞典的弹性退休制度等,都注重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将退休时间的决策权交给劳动者。二是渐进性的实施方式。美国的渐进式退休改革方案用20多年的时间将法定退休年龄延迟了2岁;德国计划从2012年开始退休年龄每年推迟1个月,从2024年开始每年推迟2个月,到2029年实现67岁退休的目标;其他国家也普遍采取了类似做法。三是幅度适当的年龄调整。各国在延迟退休年龄调整时,既要考虑人口等方面的变化,也要兼顾民众的接受程度。
兼顾群体间差异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政策设计还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建立基于劳动类型、性别及职业的差异化方案。一些国家面向特殊群体,采取了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如针对体力劳动者,瑞典允许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提前退休,提供职业再培训计划,帮助体力劳动者在工作能力下降时转岗到更轻松的岗位。针对女性劳动者,匈牙利虽然1998年开始加速延迟退休年龄的进程,但女性直至2009年才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相比男性延迟退休晚10年。针对特殊工种,德国规定从事艰苦职业或特殊职业,如矿业、渔业工人或军人,可按一定条件提前退休。
加强社会沟通是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西方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与老龄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较多积累,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为延迟退休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各国积极加强老年人继续就业的宣传教育,如英国的“变老”运动等年龄多样化教育活动、日本的“65岁+”活动,这些教育与宣传都有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在推出延迟退休政策前,由于形成了改革共识,推动起来更加顺利。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