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发稿时间:2024-08-27 15:05:29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袁红英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正处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有14亿多人口,近5亿在乡村。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明显增强,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长期以来,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不小,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着力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重点,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必然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务实的改革举措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改变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要素流动不顺畅的情况,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制约,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把握推动城乡融合实践要求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科学把握推动城乡融合的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人口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对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更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促进户籍、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领域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追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键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将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一体谋划、一并推进,消除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

  顺应发展新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领域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顺应大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促使城乡发展产生一系列根本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正在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在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用好乡村绿色发展优势,在促进城乡融合过程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施改造升级,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找准完善体制机制主攻方向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破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找准主攻方向。

  一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实质上是要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推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生产率趋同,实现城乡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当前,资源要素正由从乡到城单向流动为主逐步转向城乡双向流动,需进一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破除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二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实质上是城乡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产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互动关联,加强城乡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实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城乡产业互为促进。当前,我国城镇化转向质量主导的内涵式发展,城乡产业边界渐趋模糊,需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田园综合体等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载体,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三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逐步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题中之义。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先供给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四是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县域是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最有条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发挥好县城连接城乡的特殊优势,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在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中,全面提高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融合水平,促进县域率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