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学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领会三中全会精神
毫无疑问,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非常重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极其重要。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普通的学生和很多企业界、经济界的人士,他们知道《决定》非常重要,但是他们还是觉得没有听明白。因此短期来看,投资者的反应好像没有跟上形势。我认为市场人士应该改变学习方法,真正从根子上搞懂三中全会决定。
为什么市场人士或者青年学子对这次《决定》学得不够深入呢?我认为《决定》这么一个重要会议所形成的文件,其实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
第一个层面是愿景。《决定》实际上提出了很多愿景,比如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保持制造业在经济中一定的比重。大家有时候对这些愿景不能完全反应到位。愿景极为重要,它会通过各种改革和政策落实,最终大家会有感受的,要提前知道。
第二个层面是原则,例如“两个毫不动摇”。原则也听了很多,同样的是,普通百姓、甚至很多经济一线的决策者有时候也对原则不是特别敏感,缺乏敏锐度。原则性的提法也会慢慢变成大家具体的感受的。
第三个层面是具体的一些做法,大众对这一层面的敏锐度是比较充足的,比如税收方面,《决定》提出地方政府要开拓新税种,要允许地方政府自主设定一定的税率,大家能领会得比较明白。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是总书记的三个重要讲话,第一是今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征求意见的会上强调的几个要点,二是几天后在济南召开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三是这次三中全会上的说明。把握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于贯彻理解《决定》,以及未来各个部门怎么去落实有所帮助。
二、盯紧问题,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总书记反复强调两点。第一,这一轮改革一定要突出问题意识,要紧紧抓住当前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是问题意识,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完全地谈愿景。这是总书记两次讲话中亲自讲提及的,一次是在济南,一次是在5月底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第二,他强调一定要给老百姓带来改革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要解决老百姓整体性、根本性、长远性民生问题。所以,这是两个重点。当然,相信在未来半年或一年后,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还会出台细化的政策,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领会。
一是要解决当下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下经济运行有两个主要痛点必须要解决。
第一,创新能力不够,往往会被卡脖子。可能在我们不知道的状态下,国外突然出现新的科技突破,我们又被动地处于赶超状态。以人工智能举例来说,两三年前,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但这个技术并不新鲜。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有十余年了,中国的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水平绝对是领先的,至少是处于第一方阵的,包括相关论文数量、被引用量都是领先的。可是为什么国外突然出现了人工智能各种各样的应用,让我们略显被动呢?我们要赶超人工智能又碰到芯片问题,芯片又碰到了英伟达芯片被美国政府限供的问题。因此,创新不足是是一个突出问题。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反复强调科技创新,主要在两个地方提及了创新。除了经济体制改革部分之外,在整个报告的第二大部分又提到了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由于报告篇幅有限,没有提到关于解决创新、卡脖子问题的很多内容,细节会在未来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加码。创新能力和新质生产力不发展就没有国家安全,以后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影响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导致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的将近两年中都始终感觉憋着一口气。这口气没有喘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显得信心不足。尽管在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指标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上半年增长5.0%,看上去还不错,但拨开这些统计数据,仔细地研究统计局的各种数据,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当前运行的热度的确是不够的。比如物价水平还在下降,连续21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下行的,再比如一季度名义GDP增长率不到4%、二季度增长率4%,明显低于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速度(5.6%-5.8%左右)的水平。所以,整个经济的温度是不够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提振内需。地方政府的整体支出在萎缩,正常年份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和从金融部门融资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和投资,地方政府广义支出能够占到GDP40%左右,而现在下降了将近4%,这也是导致经济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再继续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全口径支出在下降?是因为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化债压力,需要不断地开源,通过各种方式来征税,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举措,例如要求曾经对本地经营企业的优惠补贴收回来,或者要求企业补交费用。接着,地方政府从企业获取税收后又拿去还债,从而形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缩的趋势。这一收缩趋势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整个经济的活跃度在下降,地方财政困难,企业业绩收缩;另一方面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现金较多,因为地方政府还债,银行和金融机构拿了这些经费之后短期也找不到去处。因此,目前整个经济都在收缩,这是影响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直接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会影响到长期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速度,这好比一个人感冒发烧是短期疾病,但要是不去治疗,感冒发烧可能就会引发长期的慢性病,长期体弱无力。所以,这次会议对这个问题看得很准。
《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讲完了政府与市场和新质生产力,就讲宏观经济治理的问题。在宏观治理问题上专门谈到了中央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特别强调中央多做一点、多花点钱,很多中央做的事情要中央自己花钱,不要中央请客、地方买单,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这是很切实际的提法,也是解决当下内需不足的问题。
二是总书记在会议前反复强调的,也是跟内需密切相关的,就是给老百姓改革的获得感。怎样给老百姓改革的获得感呢?在全面改革的第三部分,讲完了法治和文化体制之后,《决定》花了很大篇幅讲健全保障改善民生制度体制。比如,全面取消社保参保的户籍限制,居民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参加社会保障;再比如房地产方面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要给予各个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自主权,要允许地方政府取消房地产的限购政策,而且还讲到要探索新的房地产发展的融资模式。房地产市场目前主要模式是预售,在这种模式下,一旦房子盖慢了就会导致不能按时交付。为什么要预售融资呢?是因为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很不友好,会计制度对于土地价格、对于还没有出售的房屋价格没法按市场定价,所以,房地产公司拿现金换土地,土地又不能严格按照市场价格算资产,它怎么融资上市呢?民生方面还提出了很多,比如提出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降低家庭生育和养育的成本,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体系。总之,我呼请全社会关注这个方面,为了在民生方面给老百姓带来改革的获得感,《决定》花了很多笔墨,也动了很多脑筋,就看下一步怎么落实了。
三、提升宏观经济运行温度,优化改革环境
总的来说,学习贯彻《决定》,一定要抓住重点,重点就是要解决当下问题,重点就是要给老百姓获得感。
我们改革搞了四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赶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那改革有什么样的基本经验呢?其中有一个经验非常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最好和最容易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宏观经济比较温暖的时候,搞改革容易。经济偏冷的时候,经济没有达到潜在GDP增速,此时搞改革是很难的。因为坦率地讲,很多改革是要动人奶酪的。怎样让利益受害者对改革的阻碍最小呢?一定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热度,宏观经济温度高了,馅饼变大了,落实改革的矛盾就会小很多。所以,为了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的《决定》,一定要在短期内想方设法地把宏观经济由偏冷的状况提升到一个比较温暖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
怎样让宏观经济能比较快地恢复应有的温度呢?我再次强调一项短期可以推行的改革。十一黄金周很快就到了,能不能中央财政出钱,5000亿到1万亿,来支持民众消费的补贴政策,比如发消费补贴券,不是消费券,也不是现金。举例来说,居民想购买一个比较好的电器但承担不了5000块钱的价格,国家出20%的补贴,购买5000块钱的电器,收到1000块钱的补贴,居民的愿望也实现了。当然这个补贴是有上限的,比如一个人最高补贴1000元。通过发放消费补贴的办法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在短期内助推一把,消费上来之后,产生连锁反应,生产也能跟上,税收也能跟上。根据上海2023年4月份的经验,1块钱的消费补贴,带来了4块钱社会零售上升。按1比4的关系,如果中央财政拿出1万亿的消费补贴,最后可能带来4万亿的消费上升,这4万亿在总共接近50万亿的消费大盘子中占比算是挺高的,消费上升以后马上带来企业回暖,税收就能上升,算起来中央财政其实并没有额外开支。所以,我们能否把这一措施作为学习、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的具体措施之一,先把宏观经济的温度慢慢提升起来,让改革的宏观环境得到改善。有了改善的宏观环境后,我们将更有能力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五年任务一定能够完成,中国经济发展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五年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今天还会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