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京畿大地:文化一脉绽芳华

发稿时间:2024-07-25 15:44:18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非凡十年,京津冀文化魅力成合力

  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提出,一张宏伟蓝图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年来,文化协同发展成果熠熠生辉,文化建设赋能发展不断进阶;十年来,京津冀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显现。

  京津冀三地深化文化合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书香之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持续发力,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天津绵长文脉浸润着城市筋骨,以“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的特殊区位,彰显着独特文化韵味;河北聚焦京津及周边省份重点客源市场,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让河北文旅出圈又出彩。

  “听说天津武清的桃花节开幕了,我专门从北京过来玩……津溪桃源已经成为京津冀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也特别期待‘通武廊’接下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北京游客史海超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下,三地文化旅游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旅游消费持续走强,成为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十年成就的有力见证。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告诉调研组,随着“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平台上线,旅游机构围绕三地互动交流的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游客一站式搞定多种需求成为现实。

  今天,随着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穿山过岭,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飞驰,推动着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持续谱写后冬奥时代新的篇章。

  京津冀三地不断深化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的交流与融合。以“文旅京津冀,携手促消费”为主旨的京津冀文旅消费季,全面整合京津冀区域内的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多领域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北京、天津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京津冀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性文体活动,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美的刺绣、晶莹剔透的糖画、飞舞的龙凤花鸟字画、栩栩如生的芦苇画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捏面人、传统草编、吹糖人等项目在演示区轮番表演……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嗨逛步行街 品味老字号”京津冀老字号联展为三地市民和游客带来非遗美食文化盛宴。

  汇集景泰蓝、吉兔坊、六必居、衡水老白干、保定槐茂酱菜、金凤扒鸡、乐仁堂等京津冀几十个老字号品牌的“京津冀中华老字号嘉年华”活动在河北、天津连续举办,备受追捧。

  调研组了解到,首都老字号企业已经在天津新建生产、销售和实训基地,广泛开展深层次合作。

  “凭借着地缘优势,老北京吴裕泰的品牌影响力在河北、天津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我们将进一步借助品牌优势,继续加大环京城市拓展力度。”吴裕泰董事长赵书新说。

  调研组发现,包括文旅融合在内,文化协同发展有助于增强京津冀三地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共同挖掘和弘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人们能更加珍视这些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对历史文化的共同认知和尊重。

  共建共享,京津冀文化协同不断进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中,调研组发现共建共享已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三地在深入挖掘文化大事的基础上画好“同心圆”,协同推进大运河、长城等重要文化带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带沿线整体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不断探索和开辟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格局。

  雄伟的居庸关脚下,“开往春天的列车”在花海丛中蜿蜒前行。共建共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三地携手开辟长城保护新格局的美丽诗篇。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华美壮观、古朴沧桑,被游客誉为“如仙境般的5A景区”。

  随着古北水镇的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文旅联动加强,金山岭长城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北京和天津游客。”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郭中兴介绍,景区客源中,近七成是北京本地或途经北京的游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探索京津冀区域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好路、新路,是三地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对我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标志性意义。”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宋豪杰说。

  为解决三地行政区域边界处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京津冀共同制定了共管辖区内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整体保护计划,开展联合巡查,建立京津冀毗邻省份协调机制,深化协同发展。

  2023年,滦平县与密云区相继对五道梁长城及倒班岭关长城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今两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保护成了第一位的,你保护一段我保护一段,就形成一连片儿了。”郭中兴说。

  “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这是清代朝鲜使臣朴趾源在大运河边发出的惊叹。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句通州人家喻户晓的诗歌,也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的最爱。在他眼里,“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千年水道,更是一个带状文化区、一片文化高地”。

  大运河自北而南,将京津冀紧密地串在了一起。“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利用大运河的殷殷期望。

  2022年,京津冀建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会商机制,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

  “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航线打通那天,我就站在岸边。仿佛漕运年代万舟云集的热闹场面又回来了。”任德永说,“大运河滋养着京津冀,京津冀也呵护着大运河。”

  十年来,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共建演艺联盟,共享文化资源,为三地艺术发展开拓了合作空间。

  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李建军说:“三地民乐团签署了京津冀民乐联盟合作协议,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民族音乐领域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合作。”

  2024年,北京演艺集团五月演出季首次推出“京津冀”巡演板块,为天津、河北的观众带来《五星出东方》等优秀剧目的展演。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介绍,“我们还将开展多项艺术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加强京津冀文化合作联动,推动三地文化艺术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助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河北梆子,是流传于京津冀的主要剧种,在三地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为共同推动“家乡戏”的传承创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河北梆子剧院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精品佳作。

  陈婷是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青年演员,早已习惯了穿梭于京津冀三地的生活。“我是生在河北、长在天津、嫁到北京,被命运推动着以京津冀为家。”

  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以京津冀为家”的演员在三地舞台上绽放光彩。陈婷感慨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河北梆子演员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了,这也让民间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一核两翼,京津冀以人文形塑新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中,以北京为核心,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格局逐渐明晰。发挥文化在“一核两翼”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对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样的实践,已经十分火热。

  “一核”辐射、“两翼”齐飞,三地发展蝶变升华。十年中,“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逐渐明晰。

  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重要使命。

  调研组来到北京中轴线南部,这里曾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2021年年底,有着23年历史的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退出历史舞台,“腾笼引凤”变身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是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政企通力合作、引领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的首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介绍说。如今,古老的中轴线上,高精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文化与科技,成为首都南部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建筑。“一些重要文化设施将在周边落地,批发市场疏解后的大红门地区,才是真正打开了‘大红门’。”北京市丰台区发展改革委干部陈焰说。

  “两翼”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它们与北京中心城区共同构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3年岁末,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向公众开放,三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融合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要义之一。孙乾是北京通州区一位民宿老板,他接待的客人中外地游客占比约八成。孙乾说:“每逢假期,民宿入住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三大文化建筑落成开放,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自己在发展,而且支撑引领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原来说北京有虹吸效应,现在正在转化为辐射效应,带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通武廊”是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联合组成的自然地域,被誉为“小京津冀”。自2017年起,每年都会举办“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活动,推介三地文旅资源,展现三地文化魅力。

  2024年,“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该方案提出了文旅融合等八项重点任务,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副中心与雄安,如同雄鹰展翅的双翼,不仅承载着首都北京未来腾飞的梦想,更构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坚实骨架。

  “在打造人民之城的过程中,文化起着牵引作用。层出不穷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了群众幸福感。”雄安新区容西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干部王一琳说。

  雄安新区从规划建设之初就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8年,雄安新区成立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提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乡愁就是你离开了就会想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乡土表达。”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文化和旅游组组长李丹说,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对于农村百姓而言,乡愁是一种近在眼前的真切存在。

  芦苇画技艺,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如今他推出了很多关于雄安新区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杨丙军说:“通过芦苇画将雄安的风貌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了解雄安的窗口。”

  文化赋能提质的启示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十年辉煌,为三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提供了条件。

  2023年7月,三地联合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事项,推动落实三省市层面协同机制确定的工作任务,协调督促各专题工作组具体任务落地实施。这显示了三地在协同发展方面的决心,相对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协同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未来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并加快文化协同发展的步伐。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高效推进。调研组认为,尽管京津冀三地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京津冀区域文化仍然面临着不平衡性,文化赋能的动力还不足,京津冀的文化产业集群生态尚未形成。雄安新区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等还不足以满足新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虽然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利用率不够高,难以完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还需填补洼地、补齐短板,调配相关资源、人才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组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创建城市文化建设新样板,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和流通,加快形成统一的京津冀文化大市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继续强化传承创新,激发京津冀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活力。调研组认为,文化旅游是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内容创新生产、市场与服务创新实践,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不断发力,联合开展的“又见非遗”直播活动、“直播寻访”活动,北京京剧、天津相声、河北唢呐不仅成为短视频平台最受关注的非遗项目,也逐渐成为区域的“特色文化名片”。未来,“互联网+非遗”“新媒体+非遗”等新业态焕新非遗文化生命力,正逐渐成为京津冀历史文化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建议通过深化市场机制建设,积极挖掘京津冀三地在大运河、长城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开发中,着重强调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策略,结合各地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特色,共同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响大运河和长城文化旅游品牌。

  ——加快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进程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快速进阶。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要落实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数字化促京津冀文化协同高质量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文化数字化资源建设,联合开发京津冀数字文旅平台,精准打造精品文旅项目,推动文旅数字化服务功能全覆盖。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探索京津冀文化旅游数据整合、数据开放共享及统筹应用。完善京津冀立体化的文旅咨询服务网络,优化区域文旅咨询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激活区域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推进非遗数字化,以数字技术驱动文化生产和传播,以数字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和支持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和销售,培育发展在线展览、数字阅读、艺术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文化产业链,以数字化赋能生产生活,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董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亚兰、陈红玉、王林生、贾志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