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经济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作出了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的判断,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于同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了系统阐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新发展阶段”到“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我们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对海南的殷殷嘱托和重大要求结合起来一体学习贯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突出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
对海南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立足海南实际,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和气候温度、地理纬度、海洋深度、绿色生态“三度一色”等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深化“陆海空”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利用好海南的气候温度优势,大力发展南繁种业,努力“向种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海南地处热带,气温高,光照充足,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70%都经过南繁培育,适合发展育种、生物制造等产业。目前,集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种业创新企业有2800家,涉南繁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100亿元。新征程上,海南将加快建设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大力发展种源、种业、种市等育种产业,助力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
利用好海南的海洋深度优势,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努力“向海图强”。海南姓“海”,受权管辖海洋面积全国最大,而且全国绝大部分深海都在海南,发展深海科技和海洋产业优势明显。目前,海南已经聚集海洋产业类企业约1000家,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和运行。新征程上,海南将积极发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深远海养殖、海洋医药等新兴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用好海南的地理纬度优势,加快发展航天航空产业,努力“向天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海南靠近赤道,地理纬度低,而且四面环海,运输便利,航天发射成本低,安全性好,适合发展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产业。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加快建设,全国唯一、民建民用的商业航天一号发射工位已建成。新征程上,海南将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确保商业航天发射场如期首发,大力发展火箭产业链、卫星产业链、数据产业链和“航天+”产业,为航天强国贡献海南力量。
利用好海南的绿色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向绿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在发展海上风电等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海南深入打造“清洁能源岛”,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7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全国第二;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特种车项目落地建设,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氢能制储用产业链加快布局。在新征程上,海南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当“两山”转化优等生。建设清洁能源岛2.0版,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电力储能、智能电网等绿色产业,统筹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链,提升海南产品绿色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双碳”工作,谋划建设一批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示范项目。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争取碳汇、碳减排国际话语权上作出海南贡献。
利用好海南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和开放优势,做强做优自贸港数字经济,努力“向数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海南自由贸易港拥有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优势。目前,海南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一期竣工,中国移动海南—香港海缆建成投用;“游戏出海”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已超1000亿元。新征程上,海南将着力完善5G、绿色算力、国际通信海缆等数字基础设施,丰富“游戏出海”、卫星数据等应用场景,探索跨境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完善工作举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海南将深化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建设,加快构建支撑产业不断升级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陆海空”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争取更多科技力量布局海南,聚焦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海洋观测、卫星大数据应用等开展技术攻关,锻造更多硬核科技、“杀手锏”技术,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贡献海南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加大科技成果“赋权”力度,推广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大市场,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海南将深入实施封关运作攻坚行动,充分开展压力测试,加强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封关运作。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平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打造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和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空海国际交通网络和国际经贸合作网络,使海南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交汇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
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海南将打好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攻坚战,谋划实施一批“颗粒度”更细的改革举措,以法治海南建设和诚信建设为抓手,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手段,实施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计划,以小切口推动部分领域和区域营商环境率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好新一轮“百家央企进海南”行动;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大力提升政府效能,持续优化“办成事”的机制、打造“好办事”的环境、形成“办好事”的生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
打造人才建设集聚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海南将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重,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持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实行更加便利开放的外国人出入境和工作许可政策,构建国际化人才服务、培养和评价机制,加快引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经营管理、经贸服务和涉外法律人才。统筹实施“四方之才”汇聚、“南海人才”开发、“技能自贸港”等计划,打造本土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