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发稿时间:2023-06-19 14:52:18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高超智慧和深远洞察,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闪耀着强大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坚持不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全省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

  贵州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怀厚爱的地方,贵州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脉定向、科学指引。2021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考察,要求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为贵州新发展阶段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把全省工作重心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推动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对习近平总书记“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和“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逐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部署,并争取到68个国家部委单位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对产业大招商、开放型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工作逐一作出安排,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引导全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推动发展方式加快从总量扩张为主向总量与质量协同提升转变,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逐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为主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转变。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重点转到产业及其配套基础设施、重大民生补短板项目上来,“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成为广泛共识。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全省政府系统党员干部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决不允许急功近利、大干快上,决不允许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把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把发展产业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大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支撑。

  全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立足贵州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一是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坚持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规模化、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贵州能源集团,促进新能源与煤炭优化组合,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二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抢抓行业“风口”机遇,构建“一核两区”发展格局,引进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近3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2%,成为贵州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狠抓数据和算力两个核心要素,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大力推进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建设,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四是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查找锂、磷、铝、锰等紧缺矿种和战略性矿产,推动磷化工、铝加工、锰加工等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强企业集聚,切实做到“富矿精开”,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依托“三线”建设重点企业,加强央地合作,推进军民融合,推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发展,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贵州贡献。六是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世界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独特优势,制定实施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保护条例和产业规范发展意见,促进酒企转型升级,推动白酒产业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以旅游业复苏带动服务业恢复发展。旅游业是贵州最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我们着力“练强内功”,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攻坚“四大行动”,坚持市场化方式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做足暑期旅游旺季文章,多措并举推动旅游业全面复苏,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加快发展避暑康养、医药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业态,打响“康养到贵州”品牌。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们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贵州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力所在。我们着力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扎实推动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地下管网改造,力争“十四五”期末贵阳贵安城区、市(州)中心城区、全省县城各新增100万人。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统筹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和棚户区改造、地灾避险搬迁安置,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省份,我们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3+1”保障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及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持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持续提升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农业“接二连三”。顺应城乡格局变化,科学做好村庄规划布局调整,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乡村治理、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向上向善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始终把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大力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增加收入作为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式,大力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保障标准明显偏低的民生项目标准,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加快提升教育医疗整体水平。围绕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深入推进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七大工程”,“一校一址”推进省属高校布局优化调整,加快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短板。围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大力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七个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持续增加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系统整治重点行业领域污染,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5%。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常态化推动五级干部植树增绿、五级河长巡河护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求贵州“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各类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大力实施提升粮油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加工能力专项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会战,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统筹做好能源保供与安全生产工作,持续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确保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系统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各级政府定期研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问题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