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发稿时间:2022-03-09 14:29:04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时代要求,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持续深入学习、自觉主动实践,深刻体会到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新境界,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江苏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万亿级台阶,由7.13万亿元跃升至11.64万亿元;人均达13.7万元,居各省、自治区之首。进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好“压舱石”作用。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更大力度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江苏是科教大省,也是产业大省,拥有大学168所、在校大学生238万人,各类研发机构800多家、研发人员92.4万人,在苏两院院士118人,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左右。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教、产业双重叠加优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升级,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强化创新引领支撑作用,聚焦“卡脖子”技术瓶颈,综合运用“揭榜挂帅”“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实现更多从“1到10”“10到100”的创新突破;推进紫金山、姑苏、太湖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好用好国家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一批高能级载体和功能性平台,争取更多“国字号”平台布局江苏,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实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将人才集聚“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打响擦亮“江苏制造”品牌,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招大引强、导入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高端新材料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的培育支持力度,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隐形冠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制造业迈向“又大又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快形成“指导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行动推进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的全链条工作推进模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发挥“灯塔工厂”等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每年支持5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以全面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好220个省级重大项目特别是百亿级标志性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拓展消费新场景,办好“苏新消费”四季系列主题购物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我们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江苏发展紧密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重大进展,高铁运营里程从“十二五”末全国第十四位跃升至“十三五”末第二位,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1%,全省城镇化率达73.94%,粮食总产量达749.2亿斤。我们将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加快推动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积极推进“沪苏同城化”,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南通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把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任务事项一件件落实到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加令人向往。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即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切实加强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加大产业、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支持力度,深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作出江苏贡献。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水平建设美丽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在经济总量增长44%的同时,碳排放强度降低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5%;2021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我们将更加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坚定不移、策略上稳中求进,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1+N”政策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着力抓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碳排放权交易、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坚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太湖治理,守住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底线。坚决抓好长江大保护,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深化“美丽岸线”建设,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扎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保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生命河。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高层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江苏因改革开放而兴,经过40多年大胆探索、创新实践,营商环境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江苏市场主体累计达1358.9万户,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保持稳中提质良好态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江苏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提供根本动力,必须紧扣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要求,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统筹抓好国资国企、科技、价格、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先进地区找差补短,部署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在企业注册、电力获得、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不断改进、持续发力,为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做到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让江苏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强磁场”。不断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好用好自贸试验区,深化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开放平台改革创新,推进外贸外资稳增量、提质量,更大力度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富成效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苏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落实“富民33条”等政策措施,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十三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144万人以上,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万元,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实现度达90%以上。我们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高质量就业为抓手推动富民增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聚焦民生“七有”,围绕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育幼、养老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水平,加大优质公共资源供给,推动从追求“有没有”转向注重解决“好不好”。以兜牢底线为重点持续改善基本民生,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低保托底、价格临时补贴、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等政策措施,加大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力度,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更为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们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效明显,“三年大灶”扎实推进,2021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2020年大幅下降60%基础上又分别下降35%和30%,重大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将切实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时刻牢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落实好180项应急处置能力项目清单,把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网。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三年大灶”专项整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大对政府性债务、金融、房地产、大型企业生产经营、能源等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力度,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