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正确方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60%以上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黄河甘肃段保护和治理。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首次确定“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首次明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在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以及在沿黄省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则和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就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服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做好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的治理三篇文章,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甘肃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坚持系统观念,抓好生态保护与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甘肃水源涵养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历史、气候等因素,草场沙化、退化、盐碱化现象相对严重,保护治理任务非常艰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以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根子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夯实保护修复这个基础。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造林复草、涵水固沙、治山增绿、湿地保护等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甘南黄河上游、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渭河、马莲河、泾河等流域水土治理项目有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工作加快推进。经过努力,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120.4亿立方米,甘南州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97%,生态保护和治理效果比较明显。
扭住节水治水这个关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陇东调水、陇中优水”的思路,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探索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模式,推进节水法制建设,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能力“三条红线”体系,确保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比2015年下降7.3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88%。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持续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盯紧污染防治这个重点。建立流域联防联控、环境督察、执法监管等机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火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3.7%。切实强化流域水质管控,全省7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甘肃段黄河干流全年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以上。严格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实现土壤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守好黄河安澜这个底线。围绕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目标,两手发力,多措并举,努力摆脱逢雨则涝、无雨则旱的困局。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加强河道治理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目前,黄河干流甘肃段重点河段治理、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沿线城市等重点区域达到防洪标准,有效提高了黄河干流防洪度汛能力。
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沿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4%,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沿黄流域,给生态环保带来不小压力。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围绕优产业、抓创新、促协调、增活力落实绿色转型重点任务,在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开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壮大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储能装置、航空航天、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不断塑造绿色发展优势,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用好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形成了碳离子治疗、氢能冶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10%。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立足沿黄地区实际,拓展兰西城市群、兰白经济圈辐射性,明确河西、中部、陇东陇南地区发展定位,努力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主导产业鲜明的发展格局。促进沿黄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经济增速。
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加快推进科技、生态、民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抢抓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利用外资突破行动,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8.6%,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发挥特色优势,延续黄河文化血脉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之水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沿黄流域始祖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等交相辉映,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这些都是我们讲好“黄河故事”的生动素材。
我们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黄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延续历史文脉,全面启动黄河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炳灵寺石窟等50余项黄河流域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马家窑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龟城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充分挖掘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阐释研究,以成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为牵引开展文明探源、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研究,精心创作《八步沙》《大禹治水》等一批黄河主题舞台艺术精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弘扬长征精神、南梁精神、西路军精神等,黄河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着力促进文旅融合,打响“黄河之滨也很美”“天下黄河第一弯”“华夏文明渭河源”等黄河旅游主题品牌,以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加快培育,“交响丝路非遗之旅”和“涛涛黄河非遗之旅”入选2020年度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加强协同联动,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地一域的事。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密切协作,共商共建,积极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凝聚合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坚持“流域一盘棋”,强化同沿黄省区的沟通对接,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签订《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与河南省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陇电入豫工程,与四川省共同创建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坚持“省内一盘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开展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让黄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用好叠加政策、统筹有效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把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把统筹保护和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不折不扣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坚决筑牢黄河上游乃至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