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发稿时间:2021-08-25 13:50:36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贵州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着深刻含义和深远考量,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落地见效。

  切实把全省工作重心转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

  “十三五”时期,贵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减贫人数和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国最多,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进入“十四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这是贵州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各环节工作都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强弱项、补短板,增活力、添动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更加注重质量效益。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坚持无论是上项目、搞建设,还是抓招商、兴产业,都要算好经济效益账、社会效益账、投入产出账,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更加注重市场导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供给质量。贵州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市场主体还不够多、不够强。着力强化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该交给市场主体的交给市场主体,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更加注重共同富裕。贵州虽然告别了绝对贫困,但老百姓收入还不高,脱贫基础还不稳固,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还不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繁重。坚持下大力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密衔接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大力气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贵州人民。

  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1.5%,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贵州地处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两江”上游生态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凝聚各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债务安全、能源安全、生产安全等各条底线,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贵州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年视察贵州时强调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历史使命。坚持把“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目标,把“四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

  以工业倍增行动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工业总产值、企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工业投资“五个倍增”。坚持集群发展思路,狠抓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园区建设、要素保障、生态环保六个环节,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磷煤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等“两区六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以“三个100万”“三改”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贵州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既是重大经济工程,也是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省会贵阳及贵安新区、其余8个市(州)中心城区、全省县城分别新增常住人口100万人。实施“强省会”5年行动,力争5年内贵阳贵安城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更好辐射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用3至5年时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老百姓居住生活环境。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做强城镇经济,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的良性循环;大力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宜居“三个功能”,实现城镇让生活更美好。

  以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加之气候、生态良好,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升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按市场化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着力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推动涉农国有平台公司有序向市场化转型,提高经营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反租倒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县域,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以“两大提升”“四大行动”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化。贵州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山水风光浑然天成,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推进旅游产业化中,提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两大提升”的目标,即到2025年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个目标,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业态升级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四大行动”,不断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建设旅游强省,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产业大招商推进“四化”。“四化”的核心是做强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优实体经济。着力开展产业大招商3年倍增行动,力争2021年至2023年累计新增产业到位资金与前3年同比实现翻番,通过产业招商培育增量、激活存量。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3年行动计划,确保3年内贵州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始终把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过去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也最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5年“过渡期”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坚决把来之不易的成果巩固住、巩固好。分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和夯实基础县三类,由省领导抓两头、带中间,重点抓好产业提质增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加强乡村治理,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风尚,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千方百计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将更多财力投入民生领域,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大力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多渠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灵活用工等方式,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扎实做好煤矿、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为老百姓创造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人们生活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要生计”到“要生态”的跨越,生态食品、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第一需求。贵州坚定不移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污染治理“双十”工程,切实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设立“6·18”贵州生态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林长,着力解决好关系老百姓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生态环保问题,让群众从身边生态环境改善中不断提升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