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好蛋糕是为了做大蛋糕。也就是说,不是在做大蛋糕和分享蛋糕这两个重点中去选择,而是以分好蛋糕来支撑做大蛋糕,从而更好地分蛋糕,这也是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第三,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性质不完全一样,重点也不完全一样,有各自的定位,因此是互补的。
第四,我今天不是全面讲改革红利,而是挑出一些重点。重点是什么呢?一是把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率,同时促进社会流动结合起来;二是能够既从供给侧也从需求侧给我们带来改革红利。
三次分配领域的性质和功能,简单做一个概括。初次分配是最基础的,因为在初次分配领域,我们配置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决定各种生产要素获得多少报酬,创造出激励和效率。因此,当我们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时,初次分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
从再分配角度来看,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社会福利供给是政府作用的重要方式,当政府有了这个职能是一个硬约束的时候,可以减少政府在一些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过多越俎代庖。同时,这是一个生产率分享的必要途径,也是共同富裕的终极手段。也就是说,没有这个终极手段,共同富裕可能达不到。
第三次分配,分配包括自愿捐助、慈善事业、自愿者行动、社会责任等等,对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以人为中心,更加关注员工,更加关注社会,同时兼顾社区,兼顾自己的伙伴、客户等等,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但是,它归根结底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种有益的补充。
共同富裕要达到什么目标?目标很多,但有一个硬目标,大家可能忽略了。我们要保持适度的合理的增长速度区间,按照党的十九届九中全会的要求,2025年我们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
第一个目标是按照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第二个目标是进入高收入国家中间那一组,相当于23000美元。含义是什么呢?意味着今后15年,GDP总量也好,人均GDP也好,要翻一番。因为我们的人口前期会增长,后期是负增长。人口因素可以忽略不计,GDP总量和人均GDP未来可以是一致的,至少15年是这样,因此翻一番是一个硬目标。
翻一番是不是能转化成居民收入?转化成居民收入是不是能变成合理的分配?还有,必须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实质性地缩小收入差距。
有效的、实质性的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要把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如果高于0.4,就没法说这是共同富裕。
目前,我们基尼系数大概是0.465,设想我们到2025年能够降到接近0.4,到2035年努力向0.35,至少是显著低于0.4的水平靠近。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利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建造起一个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可以叫社会福利体系。
首先,从初次分配开始说,初次分配的关键是以人为中心的资源重新配置。我今天讲的改革红利大部分是说,如何通过分好蛋糕来做大蛋糕。做大蛋糕,作为经济学的定义就是提高生产率。因此,生产率的核心是资源重新配置,并不是我们强调再分配,初次分配领域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其实有大量的空间。
我们现在有两种情形。第一,假设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在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内,能够实质性下降10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8000多万劳动力。这意味着非农产业劳动力可以实现每年2.7的增长率,就不是负的,而是一个显著的正增长。它会改善劳动力供给,改善人力资本的需要,资源重新配置,提高生产率,使我们投资回报率的下降速度更加缓慢,支撑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这是供给侧的趋势,它改善我们的生产函数。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未来城市化率要显著提高。目前我们的城市化率水平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也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我们的发展阶段是中等偏上中的偏上,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提高城镇化率。
我们先不设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多少,而是设想目前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5.4%,两者18.5个百分点的差距把它填平了,也只是让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已经在城里但没有户口的,让这18.5个百分点的人口得到城市户口,就可以增加2.6亿城市户籍人口。
这有什么意义呢?他在城里,过去没有户口,现在得到户口了,其实很有意义。OECD的专家们做了一个模拟,中国社科院也做了类似的模拟,得出的结论基本上一致。已经在城市的农民工,当得到了城市户口,即使工资没有上涨,其他的改善没发生,仅仅因为解除了后顾之忧,消费可以提高30%。
另一个结论是,这种预期会加速人们向城镇的转移,从农村转到城市,还没得户口之前,仅仅因为转移消费也可以提高30%。因此,从需求侧城镇化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好的支撑。这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城镇化更加规范,也就意味着就业更加正规化。目前我们就业还有不正规的趋势,城镇就业分成不同的形态,其中没有被登记在内的,临时雇佣、不签定劳动合同的人,加上个体就业,不规范的程度比较重。意味着工资没有保障,就业不够稳定,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会影响他们的收入、社会流动和消费。这部分加起来占30%,其他部分也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因此,改善这种状况是提高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
再分配的核心是健全一个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能有人不习惯听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其实它的含义差不多。过去西方人讲从摇篮到坟墓,我们讲的是七个有所,从幼有所育,一直到老有所养。七个方面是全周期覆盖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再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的终极手段。也就是说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靠初次分配是做不到的。OECD发达国家基尼系数在初次分配之后都在0.4,甚至0.5以上,经过了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以后,普遍降到了0.4以下,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如此,除了美国略高于0.4。通过再分配,基尼系数下降的幅度可以高达30%。
国家实行再分配扩大社会支出,也具有降低收入差距的效果。在OECD国家里面可以看到,OECD和想要参加OECD的国家,明显的关系是社会支出水平占GDP的比例越高,基尼系数越低。也意味着,再分配是降低收入差距的一个终极的手段。
七个有所,学有所教是其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部分。因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公平归根结底是阻断贫困的代际循环,提高社会流动性的一个关键之举。
第三次分配领域,我想强调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强调更加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如何做到科技向善。科技向利很容易,每个企业家都是科技向利的。我们过去30多年的一个基本规范,就是企业是对所有者和股东负责,对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负责,因此实际经营中利润最大化。
从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说,熊彼特讲的创新是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在这个基础上,现在的企业创新已经无所不能,加上科技革命带来无所不能。
从人工智能到互联网平台,到最近出现的元宇宙,到非同质化代币,即所谓的UFT,这些都是无所不能,既能创新又能应用。但是,所有的这些技术创新的导向,都还是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没有变成所谓的科技向善。
关注员工,关注消费者,关注供应商,关注合作伙伴,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关注全球化,关注气候变化,这些东西如果放到企业家的生产函数中就可以叫做科技向善。没有这一点,叫皮克蒂的不等式。有了这一点,就体现出了所谓的蜘蛛侠信条,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实际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比捐一些钱更重要。
回归到中国的现状。我举个例子, 15岁到59岁,这是劳动就业的最好年龄。其实在人口学中,这也是生育年龄20岁到34岁,是旺盛生育年龄,是生孩子最好的时候。但在这个时间,劳动力市场上是劳动收入处在上升的曲线中,意味着在最好的生育年龄,大部分时间还在努力攀登收入阶梯,没有达到职业的最高点和收入的最高点。
在同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在20岁到34岁,也是家务负担最重的,逐渐攀升的阶段。因此,人们的收入预算、时间预算都不利于改善人力资本在就业中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也没有时间生孩子,没有时间消费,没有时间提高自身,这些都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里面,企业是有责任的,而且是有能力改善的。2018年,国家统计局做了一个时间分配调查,全体城乡居民平均下来,每天有大概有300多分钟要花在有报酬的劳动中,也有100多分钟花在没有报酬的时间中,两者之比约是1:0.5。
也就是说,有超过1/3的时间是花在无报酬劳动。而无报酬劳动从宏观上说不创造GDP,从微观上说,就是你的家务劳动、照料活动等等。这些转化成社会化可以带来GDP的增长,也把人们大量的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提高三育时间——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时间,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可以用来购物、旅游,刺激消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可以提高社会的总福利。在这个基础上,消除“996”等现象是一个三赢的格局,而企业在其中可以做出足够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