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启航,开始首次商业运营。
“爱达·魔都号”制造商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芳介绍,邮轮制造涉及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海关加工贸易16项新举措之一就是放宽集团保税牵头企业适用范围,允许集团企业间保税料件便捷自由流转。“我们汇聚了长三角范围内11家船舶制造企业,效率提升超60%。”
除了船舶制造,上海海关还针对上海市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挥“保税+”溢出效应,与产业支持政策联动。上海海关稽查处处长魏炜介绍,“我们支持赛默飞、荣威、药明康德等企业开展集团保税业务,2023年集团保税项下进出口值约590亿元,同比增长16%,有效发挥‘同城同企’作用,长三角先进产业集群集聚显现。”
在16项新措施中,提升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取消非失信企业开展内销集中申报的备案手续,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很受市场欢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介绍:“新政取消了集中内销备案手续,我们不用交保证金就直接享受按季度集中内销纳税的便利,仅这一项就免去了2000多万元的保证金,极大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目前,晶晨、展讯、思特威等3家企业也已实现按季度集中内销,从原先的“先税后销”转变为“先销后税”,两个月以来集中内销货值已超200万美元,缓税金额近200万元。加工贸易成品可方便转向国内市场销售,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优势融入内外贸一体化,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转向开拓“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新措施中,允许企业每月底前对上月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比原先的规定放宽了15天。能率(上海)住宅设备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宋礼慧说:“别小看这15天,多出来的15天让公司整体的采购、生产计划更顺畅。”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三来一补”开展加工贸易的热闹场景。时至今日,尽管服装行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越来越低,但海关的改革政策让上海弄堂里生产的外销服装继续“挺括、考究、时髦”,品牌质量得以在细微处传承。
在上海虹口区长春路一个弄堂里,有一家成立了44年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上海虹口制衣有限公司。企业创始人陆杰介绍,2023年公司订单增长喜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近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0%。16项新措施实施以后,上海海关所属虹口海关运用优化加工贸易成品出口退换等便利措施,指导企业快速出口。
“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就是灵活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确定的政策应对不确定的市场变化,支持企业抓紧有利条件,多干快上。”魏炜表示,“上海海关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主动创新、先立后破,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强政策供给,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