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曾益新:补上医疗体系最短板

发稿时间:2012-02-06 00:00:00

  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人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国的医改给出的解决路径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如今,医改已推进两年多,医改的方向是对的,路径是正确的,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何这么说?先分析“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所谓“看病贵”主要是“以药补医”的趋利机制和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并存的问题。应“以技补医”,消除药品流通环节的虚高收费,理顺技术服务的价格体系,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而减轻个人负担的看病费用,需要一个政府主导的、社会互助性质的疾病风险分担机制。这几年大力推行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社会互助机制。这是真正的“保基本”。

  “看病难”主要是到大医院看名教授难,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的人并不多。这几年,国家确实投了不少钱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从基本建设到设备配置,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同时加强建设医生队伍。这就是“强基层”。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改革就必须建机制,建立起既体现公益性、能够增强服务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的体制机制。医改这几年,卫生行政部门不遗余力地进行整顿,从“反商业贿赂”到“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合理用药行动”,再到“预约挂号”、“节假日门诊”等等。这些一点一滴的“改良”其实也是在“建机制”。

  一个国家运行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更需要坚实的底部。只有基层、大医院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医疗系统才算真正改观。然而从目前来看,让底部坚实起来仍需要假以时日。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医疗资源分布的差异、古老的中医药传统、曾经拥有的被国际推崇的水平低但公平性好的农村合作医疗、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特征的疾病谱……有些给医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是创造独特的中国式医改的机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指向了我国医疗体系的最短板,揽括了医改的最核心内容。两年多的探索为医改的深入推进铺好了轨道,下一步的关键是强化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推进力度,使“中国医改”这列火车快速前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本报记者 李红梅整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