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上边反映真实情况,要讲老实话,不要报喜不报忧”
朱德指出:“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的本事就只有同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朱德一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一线调研中,他多次向干部强调:“做事情要搞出成绩来,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要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法,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你们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了解情况多,要向上边反映真实情况,要讲老实话,不要报喜不报忧。”
在1961年中央广州会议决定开展的农业农村问题集体调研中,朱德选择四川宜宾作为重点调查对象。针对此轮调研中直接关系民生的重点问题——农村公共食堂问题,朱德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较早指出“农村办公共食堂是个新事物,到底怎么样,我还要摸一摸。这是一个关系到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朱德一行抵达宜宾,他拒绝乘坐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的车辆,步行前往附近的安边人民公社调查,体察百姓生活真实情况。他与路边玩耍的小姑娘亲切交谈:“小鬼,你吃饭没有?”小姑娘说:“没吃饱。”朱德又问:“你几岁了?上学没有?”“饭都没得吃,读啥子书!”小姑娘答完就跑开了。朱德同志很沉重地让随行人员直接带路去附近公共食堂。他走进宜宾民主街大食堂,询问食堂管理员:“食堂有困难没有?小孩的生活怎样安排?老年人吃些什么?”管理员支支吾吾,看看随行公社干部,犹豫地回答说:“没得好多困难的,娃娃和老年人都有吃的。”朱德同志看出端倪,直截了当地问:“你们能吃上饭不?”管理员不敢作声了。朱德望着大家说:“要实事求是嘛,这两年你们受了苦,中央已经知道了,正在研究解决的办法。”随即,他主持召开座谈会,继续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经过多方面调查了解,朱德如实向中央汇报了他的建议:“在农村里粮食要分到各家各户,愿意在农村公共食堂里吃饭的就入食堂;不愿的就在家吃。不要强迫命令。”当年6月,中共中央修改并公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实际上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朱德和其他领导人主持的调查研究,让中央掌握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这些调研对放宽农村政策,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创造了重要条件。
朱德指出:“看不起群众,这也是一种极端幼稚、落后和错误的思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脱离了群众而能把天下包打下来的人物。”向朱德同志学习调查研究,就是要实事求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坚持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
朱德深入群众家中调查访问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朱德指出:“必须密切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凡事要和群众说清道理商量着办。”“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只顾国家、集体,不顾个人,就不可能有国家、集体的发展。只有把三者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群众才有生产积极性,不要怕农民富,农民没有吃、穿,家都顾不了,哪能建成社会主义”。朱德一生坚持做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他在调研中关注群众疾苦,体察群众需求,帮助群众解决大量实际困难。
从1951年到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98份报告由他亲自主持形成,内容涉及各领域各行业,多是符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解决了人民群众大量实际困难。朱德的调研实践说明,调查研究不能一时兴起,而是要持之以恒,始终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家家户户都是用煤炭做燃料,每天清晨,大街小巷飘着煤炭燃烧发出的臭鸡蛋味,四合院胡同里煤渣遍地,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朱德等领导人对此开展调研,并推动开办了北京焦化厂,生产清洁能源,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焦化厂建成后,1959年11月,朱德到厂里调研,亲临生产一线,亲切慰问工人。他对这一关系群众冷暖的问题时时放心不下,此后,又分别于1961年11月、1963年11月、1971年11月和1972年11月,专门挑选北京进入供暖季这一特殊时点,先后四次调研北京焦化厂,专程了解供暖燃料生产情况。1974年11月,88岁高龄的朱德第六次到北京焦化厂调研,并对安全生产和工人生活作出了指示,了解工厂和工人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为北京市能源利用和供暖系统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中央各类决策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朱德指出:“无论工业、农业,都要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生产的东西多了,一切矛盾才能解决”,“如果不给群众增加福利,群众是不会关心生产的。要使群众的生活逐年有些改善,才能使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下来,并得到发挥。”“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向朱德同志学习调查研究,就是要学习他调研“下得去”的工作态度、“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和“为群众”的工作精神。
“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把工作推向前进”
朱德指出:“一定要密切联系并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办好、把国家建设好;不然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就会犯错误,就会使党和国家受到严重的损失。”朱德同志关注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问策于民。
对海南岛的开发建议就是朱德开展调查研究,问策于民的成果。朱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到海南岛视察的中央领导,他先后两次专门到海南岛调研考察。
第一次到海南岛调研是在1957年1月。他在海南进行了长达20多天的考察,认为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资源和山地资源。从功能方面,许多港口既可军用又可民用;地理位置方面,“很多外国船要来”,邻近香港,欧洲来船便利;国际交流方面,海南岛还可成为出口基地。结合调研实际,他致电中央建议开发海南,充分发掘海南的区位优势。1957年11月,朱德以海南岛为例,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专门作了题为《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的讲话,强调要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海南调研形成的山区开发模式成果成功转化,为全国山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案。
1963年1月,77岁的朱德第二次到海南岛。他深入了解海南岛的自然资源,指出:“所谈所见,说明了海南岛的地上和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物资都便于出口,极有发展价值和发展前途,只是劳动力比较缺乏。这样好的地方,我以为只要财力所及,即应积极组织力量从速进行开发。”“全国唯有这样一个宝岛可以大量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即使多下点本钱也是值得的。”“沿海工业做母鸡,造船、渔业、盐业非在沿海发展不可。”考察后,他形成了《关于开发海南铁矿的报告》《增加出口产品,发展海南经济》《关于海南情况的报告》等调研报告,并再次向中央建言开发海南。
朱德的海南调研,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远见卓识。他提出沿海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海南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改革开放后海南经济特区及沿海地区发展打下了历史基础。
朱德指出:“深入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把工作推向前进。”向朱德同志学习调查研究,就是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主要的是群众的生活由群众自己掌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