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临床路径,医改途中的“黄河改道”

发稿时间:2011-09-13 00:00:00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高调领导下,在部分软件公司的推波助澜下,在某些医院院长的积极倡导下,公众又看到了一张美妙的“医改大饼”——临床路径。

  所谓临床路径,就是规范某些疾病的治疗及用药过程,这类疾病在某一阶段应该做什么检查、做什么治疗、用什么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以此规范医生的临床行为。类似临床路径的东西国际上很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有,通过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质量,把握医疗治疗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当今,临床路径完全被神化了,作用被夸大了,甚至被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有人高呼临床路径是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实上,每个推动临床路径的组织都有自己的目的,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希望通过临床路径控制医生的过渡医疗,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从软件公司的层面看,他们关注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一套软件几百万,这将是几百亿的商业利益,甚至某些软件公司已经和某些政府官员狼狈为奸,用行政手段强迫医院安装这些软件,从中获取巨额商业利益。从某些医院管理者的角度,积极推动临床路径,无非是为了寻找医改的亮点,为管理增色,为政治生涯加分。

  临床路径确实会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作用将非常有限,本人对临床路径不抱太大的希望,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临床路径本来就没有那么神奇的效果。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个体差异是千差万别的,治疗疾病不可能一刀切。特别是中医,同样的感冒,由于时令不同、体质不同、症状不同,用药完全不同。研究人员曾经在上海做过一次试验,同一个病人,找了十个名老中医开药,结果十个医生的用药全部不同,这个如何做到规范呢?病人不是流水线的产品,不可能一板一眼按照工序来安装。人的生命不是一部汽车,并不是几千个零件按照要求安装上去了,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人类还没有解开的谜团,疾病的错综复杂,器官的相互作用,不可能简单地用“路径”理顺。

  第二,中国人的变通能力太强了,很难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下去。很多表面上很好的东西,执行下来都变得劳民伤财的事情。十年前开始的药品招标曾经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和期望,想到公开透明招标,再牛的药品也会在竞标中降药,我幻想不出三年,中国的药价将会出现“雪崩”,但结果呢?各大报纸每天都在吹嘘药品价格又下降了百分之几十,但我客观地告诉大家,就医的价格从来没有降过!每个到医院住过院的病人都可以为我作证,真的从来没有降过!

  国内的民营医院没有搞招标,没有打击商业贿赂,没有临床路径,但就是没有药品回扣现象。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医院私有化,而是希望给公立医院一个健康的体制,缺乏了这个体制,靠医德教育,靠管理措施,靠喊口号唱红歌,绝对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历代政府曾经多次把黄河改道,甚至改变入海口,废弃被泥沙淤积的河道,建立新河道,但仍然没有阻止黄河变成了“地上河”,改变不了黄河的断流。临床路径如同医改过程的一次河道改道,没有从源头治沙,改道的结果换不来一泓清水,换不来源远流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