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经历了40多年的冷战,这让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与发展的重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了高歌猛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及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加之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世界发展取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斗争,取决于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问题的解决。从历史发展趋向来看,未来十年,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但也不是直线前进的。
▲和平与发展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并相应调整了对外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虽然挑战增多了,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就是对此的最好说明。大国无战事仍是共识,美国坚持不直接派兵援乌,避免和俄罗斯发生正面冲突,整个国际系统中的战争风险不会进一步增加,世界和平仍然具有保障。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全球范围内的战争频率是呈下降趋势的。未来十年,求和平、谋发展仍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作为努力方向。
▲乌克兰危机的破坏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发展的重要。当前,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俄乌双方都已付出惨痛代价,乌克兰大量基础设施被毁,让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现代战争破坏性极大,核战争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各国追求的安全应该是总体安全、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追求绝对的军事安全、地缘安全,会导致经济安全、人民安全等得不到保障,如美欧大规模制裁俄罗斯,不仅严重威胁俄罗斯的经济安全,也会致使全球经济秩序深度调整,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依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与那些奉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大国不同,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强度将进一步下降,全球经济会进一步发展,使得贫困人口减少,中等收入群体队伍扩大,社会稳定性增强。后发国家利用新技术实现“赶超”,有利于世界的平衡发展,也会使世界变得更加富裕与和平。可以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繁荣发展会使人更加理性、更加平和、更加包容,共同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会增强,从而保障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仍是趋势,但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大国力量的消长经常发生变化。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一超”独大,但随着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状况逐渐发生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力量和地位相对下降,欧盟作为“一极”的力量显现,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快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38.6%,远高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18.6%的平均贡献率,甚至超过七国集团(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未来十年,世界格局多极化仍是趋势,但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欧洲战略自主退居次要地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天平将向美国一边倾斜。尽管美国国内存在社会矛盾加剧、政治极化等问题,综合国力优势相对下降,但美国借乌克兰危机成功整合了其欧亚盟友,大西洋联盟、美日韩同盟、北约、七国集团等都加强了协调,美国的欧亚联盟体系有形成东西一体联动的全球盟友体系的趋势。衰落中的北约被重新激活,芬兰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北约的力量。除了联盟体系外,美国在软件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仍然占有优势,为其维持霸权提供了经济和科技实力。乌克兰危机以及美国遏制通胀的加息政策,使得美元相对许多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俄罗斯的“卢布结算令”打击了欧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美元体系。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甚至是滞胀,美元地位大概率仍将得到强化,美国将长时间保持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
▲欧盟的实力和地位都有所下降,将不得不更加依赖美国。当前,欧洲接收了大量乌克兰难民,承受着高油价、高气价,使得本来已经高企的通胀更难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欧盟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要对抗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是其重要安全威胁,不断增加军费和加大援乌力度,消耗了大量财富。2023年1月10日,欧盟和北约发表近5年来首份联合声明指出,要联合应对俄罗斯安全威胁。在欧盟把应对俄罗斯安全威胁作为主要任务的背景下,欧美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欧盟战略自主让位于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欧盟作为独立“一极”的地位受到削弱。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呈下降趋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的成员资格”的决议,还通过了多个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赔偿乌克兰损失的决议;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的去俄化倾向也在增强,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甚至公开批评普京。俄罗斯遭受了欧美国家空前严厉的制裁,被排除出世界产业链,得不到工业和高科技产品以及零部件,如机床、机器人、发动机等。随着战争消耗的加大,经济困难会愈加严重。俄罗斯银行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俄罗斯中央银行2022年全年亏损7217亿卢布(约合93.3亿美元)。此外,许多人因为逃避兵役或者不认同政府的决策而离开了俄罗斯。尽管2022年俄罗斯经济没有因制裁而崩溃,但后续的影响不可低估。比如,202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的减少通过高价得到弥补,但未来价格下跌是趋势,俄罗斯财政将出现大量赤字。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钢铁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将会下降,因为其他市场取代不了欧洲市场。多重不利因素决定了俄罗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稳定发展,前景堪忧。
▲在俄欧力量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显得更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GDP的总量达到99.1万亿元,接近100万亿元;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2021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10万亿元大关,吸收外资达1.15万亿元。党的二十大规划了新的蓝图,中国经济2023年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展现韧性和活力。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这一区位优势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使得美国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美国不仅努力削弱俄罗斯的力量,也加强对我国的围堵、遏制。未来,受美国对华“脱钩”、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地缘冲突导致物流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
俄欧力量的变化使得世界格局演变受到影响,但多极化的趋势是难以改变的。2023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将产生积极外溢效应。此外,印度、印尼、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印度顶住美方压力,并未参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土耳其凭借横跨欧亚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重身份,成为调节冲突、左右地区局势的重要力量。巴西、阿根廷等重要产粮国缓解了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全球粮食短缺。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中东产油国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这些拒绝选边站队、独立自主性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国家,是未来十年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中美博弈加剧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具有独特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曾比较协调,在应对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埃博拉病毒等问题上各国通力合作。但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竞争性突出。2017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将中国、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进一步恶化了大国关系。2017年底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甚至直接宣称美国已经进入竞争的新时代。相比而言,中国与欧盟更关注合作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未来十年,大国关系将存在许多消极倾向,要实现中国提出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国关系的阵营化趋向将增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试图强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美方歪曲中国的立场,把中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看成是中国支持俄罗斯,并对中国进行遏制。美国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美国“以台制华”制造借口。此外,美国加强了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声称要“塑造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破坏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素在大国关系中的影响将上升。当前的乌克兰危机加强了意识形态因素在大国关系中的影响。2021年7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批准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指出,俄罗斯传统精神道德和文化历史价值观正受到来自美国及其盟友、非法组织的侵蚀,应当加强公民团结、保护历史真相、强化传统精神道德和文化历史价值观,防止文化“西化”、反对篡改历史。同时,西方国家奉行“双重标准”,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俄罗斯、阻碍多边合作;对俄罗斯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挑动并加剧俄罗斯国内矛盾,破坏俄罗斯内部团结。比如,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作出了离开俄罗斯市场或冻结其在俄罗斯业务的决定,不惜损失几百亿美元。对于资本来说,此前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现在则主要考虑安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因素。2023年1月10日,欧盟和北约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北约—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在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应对共同挑战的决心以及我们对促进和保障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和平、自由和繁荣的明确承诺之上。”美国对华“脱钩断链”、推动“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价值观因素的上升,不仅不利于大国的团结与合作,也将加大世界再次分裂的风险。
▲安全因素在大国关系中的作用上升,国家安全将成为突出议题。从克里米亚危机到乌克兰危机,大国更加重视地缘政治的争夺和军事实力的增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普遍的安全焦虑,军备竞赛呈卷土重来之势。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俄罗斯将在白俄罗斯领土上部署战术核武器,使得核扩散情势加剧。俄罗斯宣布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明确表示在进行导弹试验前,将不再提前通知美国。作为对俄罗斯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回应,美国表示将停止与俄罗斯交换一些核力量数据。美俄间合作机制的缺失增加了对抗的危险性。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发展军备的动力增强。未来十年,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印巴冲突问题、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核扩散问题等安全热点问题将持续甚至可能升级。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大国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动力不足,将使零和博弈思维加强。
▲中美博弈将长期存在,但不会陷入“新冷战”。当前,中美最高领导人保持着战略沟通。2022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拜登明确表示,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拜登再次重申,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的竞争会增强,但应避免陷入“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美国并未遵守其作出的承诺,仍在亚太地区推进其同盟体系建设,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不断对华施压,中国自然要予以回应。总之,未来十年,中美博弈将长期存在,双方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管控分歧、防止冲突的机制,避免在台海、南海和朝鲜半岛等地区爆发冲突。
▲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推动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中俄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加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欧盟不赞同与中国“脱钩”,中欧之间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在全球治理、双多边合作以及全球发展事业中形成了许多共识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可以预料,中欧关系将会独立发展,不受第三方的影响。比如,2023年1月26日,美国以所谓“在俄乌冲突中为俄罗斯公司提供卫星图像援助”为由,对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实施制裁,并且敦促欧洲与其一道,却遭到了拒绝。中国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中心任务,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不断做大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蛋糕”。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经济上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消减来自于美国的压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
经济全球化潮流难以阻挡,但会面临诸多困难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大国竞争加剧、美国重构产业链、保护主义蔓延、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逐渐加强,一些人担心经济全球化进程会由此终结,或者逐渐形成两套经济体系。但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起,经济全球化便逐渐发展起来。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改进,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时至今日,世界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潮流难以阻挡,但会面临诸多困难。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的区域化和产业链的重构逐渐发展。当前,“效率至上”的经济逻辑在弱化,强调国家安全利益的政治逻辑在增强,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全球化的介入力度增大,欧美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安全。比如,美国以“应对供应链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为由,于2022年7月20日发布《有关就全球供应链展开合作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推动所谓的“友岸外包”,将供应链限定在美国“可信任的友好国家”。美国推动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将会进一步强化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本土化、短链化、区域化趋势。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先进专用设备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推主要工业国形成强有力的国内循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高达50%的工作是可以被机器人替代的,到2030年将有4亿—8亿人的工作岗位会因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产生变动,其中,工资水平越高的国家受自动化的影响越大,技术因素在产业链重构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这意味着,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会明显向发达国家回流。美国推出的《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提出将为美国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约527亿美元政府补贴,但同时规定获得补贴的企业10年内不得在中国大陆“实质性扩大产能”,这无疑将给在华大量投资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阶段性挫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可以预料,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将是有选择性的经济全球化,本地化、周边化将成为阶段性趋势;同时,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将是更高程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绿色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为周边国家提供强大的贸易投资动力。
任何逆流都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局面不会改变。今天,人类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各国要求合作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经济全球化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规律不会改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益于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未来也会坚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解决问题。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坚持与推动,将保障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国际秩序进入转型期,瓦解与重构并行
当前的国际秩序框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增强,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人们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吸取教训,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规范着各国的行为,保障了战后70多年的世界和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秩序转型态势日益显现。乌克兰危机给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国际秩序调整和转型的态势愈加明显。2022年4月26日,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列支敦士登代表83个共同提案国提交的题为“在安全理事会发生投否决票情况时进行大会辩论的长期授权”的决议草案。这项立即生效的决议规定,如果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联大将在10日内自动召开会议,所有成员国可以对行使否决权的行动进行审查和评论。虽然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没有法律效力,但能发挥道义作用。联合国改革问题也再次被提上日程,美国指责俄罗斯违反《联合国宪章》、破坏国际秩序,但却没有检讨自身的行为。美国滥施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对竞争对象国的商品加征关税,以“削减通胀”为由加大对相关产业的补贴等行为,也在破坏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大国破坏国际规则的行为,使得现行国际秩序遭受挑战,国际秩序将进入转型重构期。
美国一方面宣称维护《联合国宪章》等国际规则,另一方面又强调重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旨在维护其霸权地位。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展迟缓、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的困境,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撇开现行多边体制,以新型更高层级的自由贸易协定挑战WTO的主体地位,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高标准贸易协定重构全球贸易格局。“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有的已经生效,有的已经达成共识,这些协定很容易形成由发达国家主导的高标准自贸区。2022年以来,在欧美间贸易大幅增长的同时,欧美制造业互相融合,相互投资也在快速增长。北约的防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日本和韩国加强了与北约的合作,北约“亚太化”趋势引人担忧。美国不断扩大和重组其同盟体系,如“奥库斯”联盟、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五眼联盟”以及“民主国家联盟”等。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体系的重构,将使得国际秩序出现集团化和阵营化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与中国提出的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背道而驰。
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乌克兰危机扰乱粮食、石油、天然气等出口流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需要更好发挥国际组织尤其是二十国集团(G20)的作用,以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此外,太空安全、数据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治理普遍存在机制和规则缺失等问题,如何防范相关领域的风险,还需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协调、弥合分歧和争取共识。当前,中国已经加入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400多项国际多边条约,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在国际机构中担任要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未来十年,中国将与各国一道,为推动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又是曲折的,潮流向前时也会出现回头的旋涡,当今世界还存在许多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的思想、观念、做法,改变需要时间。为此,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