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让发展成果惠泽人民生活

发稿时间:2023-03-23 13:53:4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尽显人民情怀、民生关切。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民造福。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怎样把发展的美好图景转化为惠民的实际行动?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学者展开探讨。

  嘉宾

  褚松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

  王昌林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周绍杰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

  科学谋划 为今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

  光明智库:发展的预期目标,就是实干的行动方向。您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

  褚松燕: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态度。以就业为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既与我国今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规模仍然较大的实际相适应,又与经济增长目标相适应。一方面,我国今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将达到1158万人,实现1200万人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是稳就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今年开年以来,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既能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王昌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居民收入与国际收支、安全发展、能耗强度等方面的预期性目标,为经济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在综合考虑发展需要、现实基础条件等基础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恢复和扩大内需是关键。比如,在扩大消费方面,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刘元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符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实现该目标,一方面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高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

  严金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稳增长”是首要目标。在实现“稳增长”中需要平衡好三对关系:一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经济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风险水平:增长动能不足可能导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过度刺激导致增长失衡也会带来风险。二是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今年稳增长目标,关键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短期经济波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短期来看,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助于合理引导预期,长期来看,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符。

  周绍杰: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科学谋划、有效落实。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把积极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政策着眼点,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发展、产业升级等领域;货币政策要注重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消费驱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成色十足 “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

  光明智库: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其中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王昌林:《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工作的重要部署既解燃眉之急,也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比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报告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重要支撑。再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才和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等。

  褚松燕:《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强调以民生服务质量的提升来保障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例如,强调在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5%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基础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基础上“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基础上“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

  周绍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可以说,“一老一小”群体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近年来我国民生领域发展的亮点,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举措。在养老服务保障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为老年群体提供全面的、可及的、有支付能力的养老服务;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家庭发展友好型政策,特别是通过提供生育补贴、增加托幼服务供给、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多个方面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切实降低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

  严金明:《政府工作报告》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14亿多人口大国保持就业稳定,这本身就是不平凡的成就。但也要看到,过去几年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扩大,“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意味着就业问题优先级的进一步提升。

  沉着应对 在复杂严峻环境中谋求发展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挑战?

  王昌林:一是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从市场需求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我国保持出口增长难度加大。国内房地产、汽车等需求不振,消费需求恢复动力不强。从生产供给看,机械、轻工、冶金、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长趋缓,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二是稳就业任务艰巨。受外需下降等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困难,用工需求减少。同时,青年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三是风险压力加大。随着经济增速趋缓,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压力加大。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运转压力加大。

  这些困难和挑战是“三重压力”的集中表现,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严金明: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企稳向上的基础尚需巩固。在消费上,由于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下滑,扩大内需任重道远。在投资上,优化投资方式是必经之路。在出口贸易上,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屡屡抬头,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下降,倒逼我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谋求更广阔的外贸路径。

  同时,三类金融风险仍然同时存在: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地产领域相关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处置风险时,要警惕三类风险相互交织、互相传导。

  刘元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需求结构失衡,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现阶段,我国GDP中消费占比较低,而基础设施和中低端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明显。再如,供给结构转型迟缓,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与同等收入类型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

  周绍杰:从外部挑战来看,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更加突出。从内部挑战来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金融风险、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妥善应对。

  凝心聚力 以实干践行庄严承诺

  光明智库: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落到实处,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严金明:一是稳增长,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和数字经济,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稳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提高就业工作的优先级,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好教育和就业的协同效应。三是稳物价,统筹做好重要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保证国内物价持续平稳运行。端好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持续做好能源价格的调控监管。应对外部的多变环境,有效防范输入性通胀压力的传导。

  王昌林:各部门、各地区要明确各自推动落实的实招硬招,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拼经济”的合力。要鼓励、保护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举国群策群力、上下联动互动的格局。要未雨绸缪,预判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刘元春:要着力疏通青年成长发展的痛点和堵点。首先,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拓展各类企业、城乡基层等就业机会,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广开就业门路,兜牢青年就业的民生底线。其次,加快建设青年人住房保障体系,强化面向青年群体的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最后,完善青年人生活环境,切实改善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生活条件。

  褚松燕: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和预期目标知晓度,各地因地制宜惠民生、暖民心;三是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在政策、行动上加大协同力度,主动担当作为,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四是以基本民生为抓手,扎实做好民生领域特别是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调查研究,及时梳理和回应群众需求,对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及时反馈、跟踪解决机制;五是下沉公共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对接群众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常态化服务匹配网络;六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推动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和全民行动风尚;七是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特别是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加强帮扶和心理疏导。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