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外界强调了中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再次明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中国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过去一段时间,有人将中国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监管、限制资本无序扩张等政策措施误读为“国进民退”。专家认为,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而且还从不同维度进一步明确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会议强调,在制度和法律上,要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政策和舆论上,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产权保护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服务管理上,提出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更加坚决、明确,这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非常及时且关键。
“中国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在95%以上,会议提出的这些因素与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李锦说。
民营经济力量有多重要,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过去十年,民营经济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民营企业是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1年进出口值的占比达到了48.6%,接近半壁江山。
然而,当前国际国内面临重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挑战明显增多,一些抑制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既有当务之急,也包括长期存在的“隐疾”。
从当前形势层面看,李锦分析称,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影响,不少民营企业举步维艰,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原材料成本和经营成本上涨等压力。会议此时强调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是为了要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疏通堵点。
他特别指出,在当前疫情和经济背景下,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用意即强调通过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进一步落实国企民企的平等对待,加强对民企的权益保障。
从长期存在的“隐疾”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指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缺技术、缺资金、缺底气”的“三缺”弱项。这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技术创新投入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偏高,一些隐性壁垒仍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其在市场中放手一搏的底气和勇气。
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上述现实问题,李锦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要优化和改善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
他强调,在制度上,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法律上,要为民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政策上,要从“三缺”问题着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等。同时,产权保护上,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致力于化解“小富即安、大富不安”情绪等。
当前,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多项有力措施逐渐浮出水面。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期发布促进民间投资“21条”,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等。浙江、广东、四川、山西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致力于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着力破解制约民间投资的堵点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付保宗指出,随着政府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拓展,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多民营经济力量将迈上更高的竞争平台、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