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实践探索

发稿时间:2022-08-19 14:36:08
来源:光明日报

  梨树县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是吉林省重要的黑土区,更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他首先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总书记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他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回响在梨树广袤的黑土地上。近年来,梨树县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主动破题,以“秸秆覆盖、条带耕作”为主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梨树模式”不断升级。2021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玉米超高产试验田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2022年,“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达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2022年,吉林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梨树县,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实验站、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和农民唠家常、说变化、谈感悟,实地探访当地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的生动实践。

  1.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

  雨过天晴。梨树县郭家店镇小泉眼村村民蔡长柱和几个乡亲在树下乘凉,“要说头些年,从种子下地就开始提心吊胆,雨少害怕,雨多也害怕,哪有心情唠闲嗑儿”。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好造福人民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在玉米地里察看玉米长势。资料图片

  一旁的乡亲听蔡长柱回忆往事,都心领神会地跟着笑起来。“为啥?黑土变薄了呀,水一泡,胶黏;水一干,梆硬!收成咋也好不起来,还唠个啥劲儿!”蔡长柱和调研组说。

  年过六十的蔡长柱在家里排行老大,从小就跟着父母种地,“那时候的梨树,种地用的是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转换成粪回到地里,可养地呢。那土可真肥呀”!

  乡亲们说,梨树有句顺口溜: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梨树开始单一使用化肥,不再重视养地,进而造成了土壤板结。

  蔡长柱接着说:“土壤板结就会影响产量,大伙儿为了维持产量,就一个劲儿地在化肥上找补。化肥越用越多,成本越来越高,产量反倒低了。一年到头白忙活。”

  到了20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开始填防洪沟、砍树,以此增加种植面积。蔡长柱说:“这样一来,不仅怕旱,雨水大一点也不成,排水和滤水都下不去,很容易就把农田给淹了。有些地块的黑土层被风刮跑又被水冲走,薄得好像一锹就能挖到底。”

  长期使用化肥催产,采取掠夺式生产利用,导致梨树县黑土区土壤肥力降低、风蚀水蚀严重、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指出,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原来攥一把就能成团儿的黑土,变成了流沙一样的灰土。

  在郭家店镇青堆子村,韩凤香正在地里查看玉米的长势。40岁的韩凤香梳着齐肩短发,穿得干干净净,更像是城市里的白领。

  韩凤香从小在梨树长大,可印象中过去的家乡不怎么好。她说:“天上一刮风,地里都是土。土面子飞起来,刮得人脸都疼。出门连件儿像样的衣服都不敢穿,鞋面也是一层灰,像去黄土高原走了一趟。”

  面对变了样的家乡,“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和周围的年轻人一样,不乐意干种地的活儿。我考上了大专,毕业后又学起美容美发,开了家美容院,生意还挺不错呢!”韩凤香说。

  土地疲惫不堪,人也活动着脑筋往外走。受伤的梨树咋办?

  “黑土地绝对不能这么耗下去!”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认准了这条道儿。王贵满是土生土长的梨树人,读书时学的是农学,毕业后就回到梨树县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着丰富的农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家乡黑土地更有着深厚的热爱。

  “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单靠我们推广总站的人远远不够,必须‘攀高结贵’。”王贵满带着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同志,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几十位专家学者,为梨树土地“问诊”,计划让梨树县这片土地重新冒油花儿。

  2.“破皮黄”成金名片,“懒方法”种出高产量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到400年。梨树县所在的我国东北平原就是全球少有的黑土区之一。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好造福人民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左)和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新华社发

  为了让宝贵的资源再回来,专家学者们煞费苦心,依据梨树实际,研究出一套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方法的黑土地保护模式。

  有了专家的把脉,王贵满干劲更足。他一有空就走村入户地给农民讲新技术,农民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咋样?这技术不赖吧?”“是挺好!”“这么好的技术,种不?”“不种!有点闪失,一年的收成就搭进去了。”王贵满理解农民的顾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作习惯,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可他压根儿没想过放弃。

  2007年,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一块225亩黄土裸露、产量极低的地块,土话叫“破皮黄”,成了秸秆全覆盖的试验田。试验田一种起来,十里八乡就开了锅。“那地不用铲、不用耥,把秸秆留地里都不收拾,这不就是懒吗?”“哪个正经庄稼人能这么干?简直是倒反天罡!”

  到了出苗期,远近的乡亲们都跑来看,试验田里的玉米苗不仅壮,齐得还和一趟线一样,讲究“出苗三分喜”的农民被“惊艳”了。而在用传统方法耕种的地里,总有些玉米苗高高矮矮、大大小小,被农民叫作“四世同堂”。

  到了秋收测产时,“破皮黄”试验田又比传统种植产量高出三成。乡亲们的心被点燃了,对黑土地回归的盼望、对好土产好粮的丰收愿望在心底再也压不住了。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员抓住时机,加大力气推广新技术,也有不少农民主动来问,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村民卢伟就是其中之一。

  卢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也是村里率先带动村民成立合作社的人。2010年,卢伟开始用新技术种植,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得到推广和统一应用。“改善土地、保护环境、省时省力、提高效益、降低风险……”一说起新技术的多赢,卢伟就打开了话匣子。

  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梨树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这种玉米种植的方案被誉为“梨树模式”。

  2018年,梨树遇到了53年来最强的春旱,可卢伟地里的产量却没受影响,合作社每公顷土地玉米产量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20%以上。

  “咱这地不怕,不信你们瞅瞅。”卢伟带着调研组走进像盖棉被一样覆盖着秸秆的地里,手一扒,抠出一捧土,再一攥,掺杂着细碎秸秆的黑土就被攥成了团,“要是没水分,咋能成团?一铲子下去,还能挖出蚯蚓呢!”

  今年,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700公顷,用的全是“梨树模式”。卢伟自己算了笔账,化肥大约少用20%,增产至少10%;平均1公顷地能打粮2.4万斤,节约成本超过1200元。

  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当年的“破皮黄”“懒方法”成就了一片又一片实打实的高产田。而事实证明,“秸秆全覆盖还田”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能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

  有数据表明,秸秆还田实施5年的耕地,表层0至2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40%,而耕层0至20cm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1%,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超过120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同时,秸秆覆盖还田比常规垄作增加近40%含水量,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800余吨,有效抑制了沙尘暴的形成,而焚烧秸秆的减少也对减缓雾霾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专家变“农民”,农民成“专家”

  “这是新一代免耕播种机,这是药物喷洒的无人机……”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卢伟兴奋地给调研组介绍起“家里的宝贝”,“我们原来也就有几十台机器,现在有几百台,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全覆盖。”

  卢伟说,这几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还给农机装上了“大脑”,借助远程遥控、无人驾驶等技术,农民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精准播种、自动收割。

  种植模式的变革带来农业科技变革。2008年,中国首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县诞生,有效解决了耕地秸秆多、播种难问题。

  到2017年,梨树县已研制出第6代免耕播种机,性能在国内领先,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目前,梨树县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8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500台。

  2021年起,梨树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农机具的作用。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揭牌成立,专家学者在梨树有了“家”。经过10余年的发展,梨树实验站已经打造成集农业科研、技术转化、推广应用、科技培训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在东北三省一区设立了10个工作站,带动高产示范户100户,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

  有了科技作底气的梨树换了模样。2015年,压根儿没想过要从事农业种植的韩凤香放下美容院的生意,接管起梨树县青堆村凤凰山合作社,开始用“梨树模式”种植玉米。

  如今,凤凰山合作社的耕地面积已经扩大到920公顷,主要采取“梨树模式”。半路入行的韩凤香早就成了“农业专家”,她还做起直播,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梨树模式”的益处,推介黑土地种出的好粮食。

  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白子轩正和同学们测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今年这土壤咋样,孩子们?能到我家地里也给测测不?俺们好对症施肥。”

  “行啊,大娘!您啥时候方便?”

  白子轩说,自从中科院在梨树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他和同学、老师就把课堂搬进了农村,“我们白天做实验,乡亲们就在边上边看边问。晚上,大家在树下聊天。好多大叔阿姨说起黑土地保护都如数家珍,一听就是行家里手。”

  完成万亩“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梨树示范区建设任务;合作开展“百名硕博进百家合作社”行动;成立梨树县农科院,围绕种子、农机、农技进行科技攻关……每年4月到10月是东北玉米的生长期,也是梨树最热闹的时候,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通过各种平台,在梨树县广泛开展科研和服务,梨树县也借此机会引进“外脑”补短板,让专家变成了“农民”,也让农民变成了“专家”。

  4.县城为何成样板,示范如何再升级

  从土地退化到黑土“流金”,梨树县在黑土地保护中凭什么实现逆转?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好造福人民

抢抓农时春耕春播,吉林省梨树县农田里一派忙碌景象。钱文波摄/光明图片

  ——勇于担当,敢于创造。梨树县直面黑土地“亚健康”问题,真切地意识到和肩负起黑土地保护的责任,明确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梨树人敢闯敢试、不等不靠,打破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套以黑土地保护为前提,可推广、可复制、可传播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思想引领,榜样带头。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在“梨树模式”推广初期,王贵满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走进老乡家里,一讲就是两个钟头。“破皮黄”试验田种出了好粮,王贵满就蹲在试验田旁给老乡讲。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梨树模式”,韩凤香在春耕宣讲时发遮阳帽,在秋收宣讲时发镰刀。在他们的带动下,农民对黑土地的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梨树模式”让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向同行,形成了“保护-收益-保护”的良性循环。王贵满介绍,在由15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中,有103家是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广大农户是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拥护者、自觉践行者。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无论是秸秆全覆盖耕作技术的“成熟化”,还是免耕播种机具的“中国化”,抑或是耕作技术推广的“系统化”,在“梨树模式”的形成和升级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是梨树县保护黑土地的第一抓手。

  在梨树县,每年有6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130多名硕博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他们和当地的科技工作者用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点亮黑土地,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努力用最好的技术种出了最好的粮食。

  ——机制畅通,制度健全。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英男介绍,近年来,梨树县成立了“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梨树模式”推广实施方案》等10余个相关文件,持续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吉林更是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部门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7月22日设立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制定《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推广4000万亩。

  在推动黑土地保护规范化、法治化的进程中,吉林省典型黑土区已达6900万亩,粮食产量80%以上来自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5年增长4.8倍。

  今年8月起,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为让“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专家组认为“梨树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应继续注重“三个示范”。

  一是精准示范。针对被推广地区的实际,统筹整体推广、优化推广、部分推广等不同方式,一区一策、一区一式。

  二是系统示范。坚持水、土、肥、温、秸秆、气象、微生物、耕作方式等技术上的一体化考虑,坚持人、财、物、基础设施等的一体化设计。

  三是效益示范。在政府推广、科技推广的基础上,强化市场推广能力;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企业、扩大宣传、打造品牌,让最核心的技术体现出真正的市场价值,从而提升黑土地保护这一工作的基础活力。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任爽、见习记者李层,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史守林,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光远,通讯员芦猛、李金欣)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