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发稿时间:2021-11-02 12:19:20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大家早上好!在全国人民刚刚欢度国庆节的时刻,非常高兴与很多新老朋友在这里见面,共同参加“绿色可持续与碳达峰碳中和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向这次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去年9月中央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全球碳排放总量目前占比最高的国家,明确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对中国来讲,这也是一场深刻广泛的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实现双碳的目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历史任务,需要决心,需要规划,需要政策,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招。

  最近,体改研究会组织开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课题研究。课题组有一个重要意见,认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发展与减碳、国内与国际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改革以来我们始终面对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有明确的结论,简单的讲还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有为政府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和完善政府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掌舵者的角色,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做好各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完善各项激励政策,建立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分阶段目标;建立创新政府碳中和监管体制机制,开展能源双控目标监管,实施碳排放配额管理;发布企业碳排放负面清单,强制环境信息披露,健全重大政策实现社会评估和社会评价的作用。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碳中和有效市场培育,充分激发碳中和市场活力。这主要是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保证人民群众用能权的前提下,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目前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推进碳配额交易市场的建设。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北京、天津、上海等七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到目前有进展,但是还不尽如人意。相比单纯用政府行政指令碳排放考核目标管理方式,碳交易市场模式开展有利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用经济手段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开展碳减排工作。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很有现实意义。总的来说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中央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又要注重地方差异,分类分层次精准施策,有效激发地方政府内生动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区别很大,各地采取的减排路径和碳达峰的时间也是有所差别的。“十四五”对于全国碳强度下降目标是18%,经过衔接,国家发改委最后分解各个省市“十四五”碳强度分了五个档次,这也体现了差别化的要求。推进差别化、包容式协调发展和协调减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峰,保证全国总体目标的实现。

  当前尤其要避免采取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用一刀切的行政办法,避免减碳工作对于经济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一方面中央减碳事权要强化,另外一方面地方减碳事权要优化。中央减碳事权强化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法治手段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引领和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碳中和促进法,赋予碳排放峰值目标、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以法律地位。地方减碳事权优化主要是在加紧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行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的同时,合理分配各地碳排放的指标,分区域、分部门、分行业设立差异化碳达峰目标。要同步协同地编制能源、工业等重要行业部门和各地区达峰方案,通过达峰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转型。

  第三,关于发展和减碳目标的关系。这是当前的热点,也是痛点。关键是在一些人看来,减碳会影响发展,把减碳和发展对立起来,对当前中央双碳目标实现有畏难情绪。应该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因素。虽然在短期看,低碳减排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增长有短期负面冲击;但是中长期来看,经济产业发展的低碳转型、能源发展的低碳转型、消费模式的低碳转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都是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回避不了的时代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平均增长9%以上。其中接近20年快速增长时期走的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应该讲我们目前要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与减碳是不矛盾的,两个目标也是可以共建共存的。最近看了一个例子,河北过去是能耗大省、排放大省,这两年治理雾霾方面严防死守,碳排放几乎是零增长,但是每年经济还是有增长的,这是有质量的增长。还有一个例子,2015-2020年,浙江与江苏经济总量的差距从2.7万亿扩大到4万亿,但这个时期浙江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比江苏高出了4000万吨。关键在于这个时间段里江苏在调整重化工产业,浙江还在发展重化工产业。

  现在还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中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那么2030年前可以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继续上马高耗能项目,甚至抢抓“十四五”建设高耗能项目的窗口期,为2030年后削减碳排放量来争取空间。发改委体改所最近有一个研究报告,分析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以后发现,虽然各省都提出在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方案,但是地区发展总体思路上仍旧没有摆脱高碳发展路径,规划了大量高耗能项目,包括煤电、热电联产、煤层气、页岩气、千万吨级的炼化项目,甚至火电项目。最近国务院专门发了文件,通报一些地方“两高”项目的问题,点了一些案例,看了以后触目惊心。我想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可以使用加强化石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快改革创新,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形成奖励减排,惩罚增排的机制。

  本来还有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观点,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另外接下来的专家在这方面还有重要观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最后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