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为人先”
安源,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安源曾经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起源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的第一代工人运动领袖,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播撒下了工农革命的火种,熔铸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为了提高工人阶级觉悟、宣传我党先进思想,以工人俱乐部作为大本营,在安源创办了7所工人夜校、5个工人读书室、1个工人图书馆,还在工人夜校创办了文化补习班,除了帮助路矿工人学习文化以外,还吸收了700多名子弟和家属入学,大大提高了工人及其家属、子弟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19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在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办党校的背景下顺势而生,为安源工人运动发展下骤增的党员、团员提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此同时,安源党校还将全国第四次党代会的文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了地方党组织密切关注和了解中央精神的先河。
为了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努力打造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听得到”“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重要思想阵地,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安源区依托各镇街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道德讲堂、远程教育基地、活动广场等居民集中地,在江西省率先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并以此作为基层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平台和主阵地。2018年7月根据中央精神在原有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基础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前,安源区已挂牌成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据统计,2020年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共开展3663次活动,其中理论实践863次、政策实践962次、价值观实践776次、文化实践577次、新风尚实践485次。
整合多方资源“筑阵地”
安源区坚持传思想、促发展、助创城、惠民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理念,统筹调配机关、企事业、社会组织三方资源,通过“建制度、建平台、建队伍、建机制”构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阵地。
建制度,定规范,压责任。在制定《安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规范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等基础性文件基础上,还相应制定站(所)长负责制、强化主体责任,一对一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推进常态化制度,定点定时交流汇报各中心工作经验,重点就队伍运转、资源整合、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对各中心主要负责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员、志愿服务项目骨干等专项培训计划。
建平台,树品牌,保共享。整合“存量”,利用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对应五大平台,安源区建立了5个分中心,统筹整合现有基层文化服务站、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等,提高了阵地资源的运用率和实际效果。挖掘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建设从安源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和高级干部生平事迹展示馆,打造了“把一切献给党”党性教育基地,形成可学可看的新时代文明体验精品线。五陂镇林业分场三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了农耕博物馆、村史馆、知青印象馆、姓氏馆等。其中农耕博物馆对散落在民间的农耕、饮食等器具进行了收集与保护,展示了犁耙、石碾等民俗收藏品300余件。提升“增量”,加快“云平台”建设。安源区着力筹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平台,同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这“两中心一平台”,使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依托融媒体中心,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实现效益最大化。
建队伍,重培训,提水平。采取“3+6+N”模式组建专兼结合的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成立149个服务队,走访1172次、发放问卷33953张。据统计,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注册达54719人,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五老人员、热心人士等各类人才聚合。志愿团队和村(社区)交换资源和需求“两张清单”,共同编制志愿服务“菜单”,实现需求互补、服务联手。探索实行了“政府供给服务+群众需求服务”相结合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对不同类别的志愿者分层次进行培训,实现队伍建设“专业化”。白源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白源初心学堂,采取邀请讲课、传达学习、工作交流、互动学堂等方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任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学促干抓落实、以干促学提素质,打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
建机制,强考核,促协作。建立区领导包片、联席会商、中心通报、活动固定、档案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分别任总队长、支队长和大队长,“一帮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推行文明实践区域化共建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吸纳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将文明实践工作情况纳入区级工作考核及文明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安源区还建立了宣讲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考核方案,建立宣讲员“语言清晰度”“政策熟悉度”“讲习参与度”“运用熟练度”“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清单,对宣讲员队伍进行年终综合考核。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互动平台,打通现有信息资源,探索建立了推进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协同工作模式,共同提高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理论宣讲“添活力”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引领。安源区实施理论进基层“百千万”工程,依托全区百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领导干部、党代表、革命后代、模范典型、乡土人才等组建成千名理论宣讲“轻骑兵”,采取“宣讲规模小型化、宣讲内容精准化、宣讲形式多样化、宣讲语言鲜活化、宣讲队伍群众化”的“五化”方法,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宣讲规模小型化。根据不同人员忙闲时间不同的实际情况及宣讲场地大小不等、人数多寡不一的情况,党的理论宣讲既采取集中宣讲的大场面,又采取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小阵地微宣讲。乡镇农村“乡村夜话”、城市社区“院落座谈”、非公企业“工间一刻钟”,三五分钟聊聊天、三五个人谈谈心、三五句话明明理、三五个点子支支招,“同点一盏灯、同坐一条凳、同围一张桌、同谈一席话”缩短党的创新理论通向党员群众的时间和距离。
宣讲内容精准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考虑受众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工作类别等因素,对“宏观主题”进行“微观讲解”,在机关讲“服务”,在社区讲“和谐”,在农村讲“发展”,在企业讲“诚信”,在学校讲“成长”,使理论宣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党“要说的”和人民“想听的”结合起来,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宣讲形式多样化。将党的创新理论编排成萍乡春锣、小品等节目搬上舞台,把抽象的理论讲具体、深邃的精神讲生动、宏观的政策讲实在,既形象直观地反映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实质,也让党员群众觉得有滋有味有看头,在欢声笑语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宣讲语言鲜活化。下大力气改进理论宣传话语方式,持续做好理论话语、政策话语、百姓话语之间的话语体系转换,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讲得“有嚼头、有盼头”,达到闻者众、听者从。区党代表陈静“大白话”讲主题教育,“我先问问大家什么是共产党的初心”?村民党员代表作答:“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乡村振兴、家乡美丽而奋斗,让我们的村子成为幸福村。”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加深党员群众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听得懂、听得进,句句连着生活哩。”
宣讲队伍群众化。把话筒交给群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讲”“我要做”。白源街“草根宣讲团”让普通人站到“时代C位”讲身边人身边事。讲述人都是平凡的奋斗者,都是讲自己身边的初心故事,让人听了,“感觉他就在我身边,他说的也是我,他触动了我心里最软的地方,我努力一些就会成为他。”当普通党员群众都能够站上舞台“打开”自己的时候,新思想的影响就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
妈妈式服务“架心桥”
安源区践行妈妈式服务,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聚焦群众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发挥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最大实效。通过全过程参与、全身心投入、全周期服务,关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架起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群众之心,导群众之行,积极带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以人民需求为目标。推行新时代实践中心个性化“三单”模式。一是主动“问单”,二是个性“配单”,三是贴心“送单”。对于群众的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制定小菜单、开设小课堂、组建小队伍、解决小困难、点亮小梦想”,实现“点单—制单—买单”的良性循环。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利用各自优势形成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白源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草根宣讲团”理论宣讲队,宣讲员们充分发挥来自基层、党员群众的“草根”优势,走进村、社区、学校、企业,巡回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脱贫攻坚典型等。截至目前,“草根宣讲团”已宣讲70余场次,现场听众累计达6000多人。
靠人民参与排困难。注重打造品牌活动项目,紧密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精心设计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形式,多开展开放式、浸入式、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真正把老百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安源区充分发挥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和志愿者的骨干作用,整合了近百支志愿服务队伍力量,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形成全面周到的“疫线服务链”。创新“你点我送”志愿服务模式,解决了群众买菜难等“揪心事”“烦心事”。
依人民评判定成效。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安源区城郊管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邀请有名更有志的脱贫典型“蘑菇夫妇”“养鸡夫妇”传递脱贫致富志气,传授种养技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精气神”。在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