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21:中国经济从结构性复苏向全面复苏转换

发稿时间:2021-01-13 11:32:4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较快实现恢复性增长,二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全年增长2%以上,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由结构性复苏向全面复苏转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然而,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努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0年下半年以来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2020年下半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抗疫物资需求等政策和短期拉动力不减,同时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一)市场动能逐步增强

  一是可选消费增长明显提速。2020年下半年以汽车、服装、金银珠宝等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增速明显加快,2020年7-11月汽车、服装类消费增速较2020年上半年均提高逾20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速提高逾15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加速回稳。2020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7%,2020年下半年以来月度增速不断加快,月均增速已升至6%以上,2020年11月增速达到14%左右。2020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全部投资增速,但2020年下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逐步提速,2020年7-11月平均增速已达到9.2%,与全部投资增速基本持平。三是一般商品出口快速增长。除疫情防控物资外,2020年下半年以来家具、灯具、玩具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家具、灯具出口增速均超过30%,玩具出口增速增至20%以上。

  (二)行业复苏扩面提质特征明显

  一是部分中上游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2020年3月以来原材料行业保持持续正增长,2020年二、三季度增速分别达到4.7%和6.0%,2020年11月增速进一步升至7.2%。2020年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5%,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三季度月均增幅高达11.8%。2020年前11个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2.9%和4.6%,其中2020年11月增速分别达到9.2%和13.6%。二是网络消费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增长。2020年前11个月,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1.5%,高于全部消费增速16.3个百分点,带动上游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等行业实现10%以上的较快增长。三是消费品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逐步加速。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化纤、纺织、家具、造纸等为代表的消费品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持续增强。传统服务业增长稳步恢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20年三季度增速较2020年二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提高1.9个百分点。

  (三)微观主体预期和市场活力持续改善

  一是制造业订单和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大幅改善。2020年11月PMI中新订单指数和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分别升至52.1%和60.1%,环比提高0.7个和0.8个百分点,指标水平均居近年来高位。二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显著回升。2020年1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2020年10月提高0.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多月位于60.0%以上,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回暖迹象更趋明显。三是原材料领域量价齐升。2020年三季度以来,动力煤、褐色金属和化工产品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行,相关产品产量稳步扩张,CCFI指数、公路物流运价指数等均延续上升态势。四是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指数)显著回升。2020年11月份,BCI指数增至55.8%,环比10月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相关行业内需订单和出口订单均呈回升态势,现货价格继续上行,显示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量价均有明显回升。

  2021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经济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一是全球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疫情蔓延扩散态势尚未获得有效遏制,境外新增确诊病例屡创新高,美国、印度累计确诊人数超过千万,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超过20万例,英国境内出现变异毒株,传染性较原有病毒提高逾70%,巴西、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确诊人数仍在快速增加。

  二是中美竞合博弈更趋激烈。美国源于长期战略遏制、短期转移国内矛盾等因素考量,不断动用国家力量并联合相关国家,使用出口管制、提高关税等措施加大对我国的打压力度,“实体清单”范围持续扩容,且制裁方式和手段更趋多样,未来伴随着美国境内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对于我国的遏制打压存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三是财政金融领域风险有所暴露。首先是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尤其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整体偏高,2020年三季度全社会总杠杆率已升至270.1%,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64.0%,相较2019年末分别上涨了24.7个和12.7个百分点。其次是债券违约风险有所加大。2020年10月份以来,永煤、华晨、紫光等大型国企债券出现超预期集中违约,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大量企业债券的发行被推迟或取消。再次是信用债到期规模较大。2018年以来,信用债发行短期化趋势十分明显,且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上述趋势。市场机构的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包括ABS、短期融资券等在内的信用债到期规模超过6.8万亿元,较2020年提高约1.5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5%。最后是企业应收账款增加。2020年企业利润状况有所改善,但经济循环依然不畅,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2020年前11个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较2019年同期大幅提高11.9个百分点,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也出现不同程度延长。

  (二)增长的有利条件

  一是新冠肺炎疫苗大规模上市接种将有望加速经济秩序常态化恢复。近期,全球多款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问世并加快接种,主要经济体已陆续接种疫苗或已公布相关接种计划,中国、美国、欧洲等研制开发的疫苗在2021年一季度预计可以实现大规模接种,并有望在2021年实现全球大面积普及,这很可能使疫情在2021年内较快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

  二是全球宏观政策整体继续友好。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各种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纾困措施等,全球主要央行在2020年共降息200多次,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持续维持超低利率政策,宽松政策的刺激效应仍将持续显现。随着近期的第二波疫情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再起,各国经济体都在进一步加大纾困方案的力度。美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表示不会很快收紧货币政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决策者都表示将延续财政纾困措施和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些新兴经济体表示维持宽松政策,如印度储备银行行长表示印度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我国也明确表示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三是外部经济整体上边际回暖。随着全球各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全球供应链正加快修复,世界经济有望迎来“填坑式”复苏。同时,我国与亚太地区合作将巩固深入,RCEP于2020年11月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诞生,这将促使我国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加快恢复,拓展我国的外部经贸空间。2020年12月30日,历经7年、35轮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这将极大改善我国对外投资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动能,也将缓解欧洲经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形势预判

  2020年经济增长快速恢复,结构性特征鲜明。展望2021年,经济动能有望获得持续修复,经济总体复苏态势仍将持续。

  一是服务业修复进度有望提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和新冠肺炎疫苗的陆续上市,原本景气度较低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增长将逐步回升。二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仍具后劲。2021年广义财政空间大概率出现收缩,可比部分的基建投资增速将低于2020年,但在宏观杠杆率和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仍将保持一定韧性。在当前房企拿地持续减速、融资红线约束效应逐步显现的影响下,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但2021年房屋竣工面积远低于房屋销售面积,待售面积持续下降,预计2021年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一定景气度。三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11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已升至两位数水平,2021年在企业利润较快增长、终端需求稳步修复、产能回补以及低基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预计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需求持续修复也受多重因素制约。源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分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潜能难以有效释放,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领域消费仍远低于往年正常水平。同时,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3.9%,大幅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在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住户存款大幅增长,显示居民消费倾向显著下降,且伴随着疫情冲击下就业市场压力保持高位,未来居民收入状况及消费的改善仍面临较大挑战。

  综合判断,预计2020年四季度经济增长6%以上,2020年增长2.2%左右,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同时,在2020年较高基数和2021年低翘尾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预计价格形势将保持总体稳定。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上述8%的较高增速是在2020年极低基数的基础上得到的,同时已假设2021年疫情不出现大面积反弹、全球经济实现渐进复苏,但若全球和国内疫情出现反复,经济增长数据将面临较大波动(见表)。

  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继续做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是典型的外生冲击变量,只有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加紧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疫情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推动我国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因此,需要科学判断未来疫情发展走势,落实完善现有疫情防控机制,进一步优化各部门、各地区非正常经济状态下的政策协调机制,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平衡。

  (二)财政政策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持续强化财政资金对“六稳”“六保”任务的支撑作用,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压一般、保重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坚持量入为出,大力压减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保障老百姓过“好日子”。逐步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支出政策,建立完善新增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机制。做好财政预算,使收入预算目标与疫情防控、减税降费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高质量完成减税降费任务,精细规范税收管理,推动税收优惠政策快速顺利落实到位,巩固和拓展其他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成效,控制非税收入增长,避免发生“跷跷板”效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活力。

  (三)做好后疫情时期的金融支持

  一是用好各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提升结构性政策力度和效果,继续落实好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扶持。聚焦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银团贷款、系统内联合贷款、总行直贷等方式,保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管好用好中央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新增资金,强化资金直达机制和监控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加强金融项目延链、补链工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景区收费权质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等新型融资方式,扩大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规模。允许信用良好、按时还息企业不设定期限“无还本续贷”。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成立中小微企业信保基金为优质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设立风险补偿金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信易贷”产品和服务,扩大小微企业及工商户资金支持面,降低银行信息收集成本。发挥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小额、分散、便捷”优势,融资担保公司尤其是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担保、增信”作用,增加注册资本金、加大风险补偿,提升其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绿色金融试点为抓手,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争取绿色贷款。

  (四)积极有效促进消费投资增长

  一是促进消费进一步恢复。强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进一步挖掘乡村消费的潜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二是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加强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进度,尽快形成工作量。积极推动能源投资稳定增长,特别是扩大新能源投资,推进能源实现绿色发展。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未来实体经济增长潜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五)加大民生领域工作力度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推行“防贫保”业务和建立“救助基金”。

  二是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加快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等政府统筹计划实施,加大基层社区服务、公共卫生和就业扶贫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新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发展基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新就业形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补助在岗转岗培训,推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提升零工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水平。

  三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居民收入预期,研究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的实施意见。落实各项增收政策,健全全社会各类从业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完善保障工资增长的第三方机制。

  四是跟踪监测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防控市场投机异常波动。

  (六)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围绕关键节点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更为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根据形势需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各项应对预案。

  二是平衡好化债与增长的关系。要继续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更加巧妙地处理好财政资金化债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继续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化债成效,降低债务成本。进一步完善资产处置管理机制,拓展化债资金来源。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增强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三是关注社保基金缺口风险,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四是有效防控金融领域风险。密切跟踪监测杠杆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弱行业国有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债券违约风险,建立及时干预和沟通机制,积极与市场投资者沟通,防止资金链断裂引发连锁反应。做好中小银行专项债补充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方案,通过引入新股东参与银行管理,在资本注入过程中改善公司治理、提升银行价值。全力压降不良贷款,推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向上级行争取核销政策,加大与各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对接力度,帮助银行化解不良。

  (执笔:刘雪燕、杜秦川、何明洋)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