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高国力:推动形成双循环互促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发稿时间:2020-12-25 13:58:33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12月20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改革(2020)年会暨新发展阶段地方改革推进高层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本文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的视频演讲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改革年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推动形成双循环互促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用“两个大局”和“双循环”作为我报告的内容。

  “两个大局”

  第一个大局是当下热议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有非常重要的表述。我个人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蕴含的机遇、挑战、风险都前所未有,都会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总体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是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回潮在未来一段时期还会此起彼伏,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与中国周边有关的一些地缘政治冲突的局部风险会有所增加。比如,印太战略对于中国形成的风险和压力加大。再比如,南海问题、台海问题、东海问题等都会对我国“十四五”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形成很多不确定性,有的甚至是突发性。我们要做好足够超前的预案,为争取实现2025、2035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大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十四五”将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站在历史维度看,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上升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阶段,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怎么全面认识战略全局,我概括为三大陷阱、三大差距和三大挑战,今天源于时间关系就不谈了。

  “双循环”

  当前,新发展格局与双循环在全国各地都很关注。新发展格局背后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很多重大理论性问题、实践性问题,有待于今后探索和完善。并不是新发展格局提出来,很多内容很多方面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客观的。

  第一,国际大循环。不要把它过于神秘化,国际大循环跟原来强调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都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基于最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一个新的升级版说法而已。“十四五”期间,国际大循环的角度还是要紧扣“一带一路”总抓手,打造开放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不要动摇。同时,真正把原来的粗放式、低效益开放模式逐步转向高效益、高质量的开放模式。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国际大循环要由商品要素这种要素型的开放向规则、标准、规制等制度型开放去演变,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任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西部内陆地区在国际大循环中发挥腹地角色和作用。

  第二,国内大循环。它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一种新说法。从国家层面可以提国内大循环,但具体到不同的省市县应该更着力在中小微企业的循环上探索可行路径办法,我界定为中型循环、小型循环、微型循环。中型循环层面,区域和城乡层面循环要进一步的打通,比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粮南运、南水北调、汽车下乡、农民工进城等,这些都是区域和城乡层面的循环体系。下一步,我们要加紧提升这方面循环的效率。小型循环指的是行业和产业之间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一产、二产、三产,包括制造业里面主导行业和关联配套行业,服务业里面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都需要进一步的畅通循环、提升效益、加强配套,让小型循环网络体系也能进一步活跃。微型循环体系指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循环通道、循环网络,既包括头部企业和为它配套的中小微企业,也包括微笑曲线上面研发环节的企业、制造环节的企业、下游的销售环节的企业如何能够进一步配套衔接,使得微型循环网络体系成为带动支撑国内大循环充满活力的细胞。

  国家现在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4亿中产群体。同时,我们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的阶段。强大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但是具体到国家不同的地方,一定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水平、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因地制宜来确定本地的区内循环和区外循环的作用、排序、重要性。比如,长三角地区发达省市,实际上它内部的循环网络体系已比较健全、比较完善了。这样的地区经过很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蕴含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相应规模已经很大了,基数已经很高了,希望这些地区过快增长已不现实了。对于这样的地区要更着力打通它跟海外和区外其他地方的循环通道、循环网络、循环平台,能够使得海外、区外其他地方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的战略腹地,成为市场的潜力地区,进一步输入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产能,输出过剩产能,进而带动长三角地区提质增效。中西部内陆地区本身国土面积辽阔,人口规模不大,区内还面临非常繁重的需要打通、加密畅通内部循环网络体系的任务。当务之急,需要把区内的循环通道网络体系进一步构建完善顺畅起来。所以,中国国内不同板块和地区面临区内、区外循环不同的排序和重要性。

  围绕两个大局两个循环,“十四五”应着力构建“1+4+6+7”高质量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布局。

  “1”,要强化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引导地位,进一步把它打造成为支撑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重要的平台。全国各地方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创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差异化的路径。

  “4”,即,四大板块。新世纪以来已经逐步健全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在“十四五”应该进一步精细化、差别化。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加快制度型开放上发挥引领作用。中部地区要发挥枢纽基地作用,要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枢纽,而不至于中部塌陷。西部板块,更应该细化西北和西南两大板块的针对性、特色和差别,构建西部高水平开发和高水平开放新的格局。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比较密集的地区,更多指标应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入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特别是市场化机制构建上和思想观念转变上,以及进而创意文化探索上,东北地区应大胆迈出步伐。

  “6”,分类发挥六大战略引领区示范带动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在“十四五”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承担各自不同的战略功能,要先行先试、率先示范。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个轴带建立示范区,承担着国家大江大河如何实现跨行政区域,特别是省级单元之间资源配置的高效化、要素流动的顺畅化。比如,长江经济带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如何实现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关联协作,实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的调配和沿线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当然,黄河流域还存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开发和保护问题。

  “7”是七大特殊类型地区的振兴发展。前面1、4、6更多强调战略示范辐射带动和引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忘记区域协同发展短板地区,对于短板地区要进一步扶持。七大特殊类型地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老少边穷地区,包括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四类是欠发达、相对落后地区。对这一类地区我们要继续延续国家和省里已有的一些多方式扶持方式,下一步整合已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创新更多灵活多样和有效对口帮扶合作的方式。要减少行政命令的帮扶,而逐步加大市场化机制在对口合作和对口帮扶中的一些作用,能够真正形成对落后地区帮扶合作可持续、相对规范的一些机制。

  二是生态退化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这三类是问题地区,指的是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突出的地区。对于这三大类问题地区,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已开展了很多帮扶促进政策,“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需要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和提升对这些问题地区的支持和激励方式,真正把原有的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速度提升质量,扭转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这些特殊类型地区不至于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成为累赘和包袱,更不是短板,而是成为国家“十四五”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有自己特色功能和定位的重要区域板块,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双循环互促、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