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江西省新余市探索“靶向选用” 产业高端人才新路子

发稿时间:2020-10-30 15:00:41
来源:中共新余市委组织部作者:陈海涛

  当前中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产业发展一线高端人才匮乏、人才难求的现象。为破解产业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本地高校院所人才用不好用不活的难题,2018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创新思路,精准施策,唯才是用,引导本地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想产业一线流动,取得显著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靶向选用”产业高层次人才的新路子。

  一、面向需求“靶向选才”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才贵在用其所长。推动人才服务基层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基层问题在哪里、是什么?选派什么样的人才去、去做什么?基于此,新余市建立了科技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常态化收集反馈、分析研判产业基层科技人才需求信息。通过建立“仙女湖夜话”“百丈峰会”“高新恳谈”“钤企夜访”等政企交流平台定期面对面对话,通过市领导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家和博士专家、市直单位一对一帮扶规上企业制度心贴心交流,通过指导科技、工信部门深入开展“双百调研”(每年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市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开展调研)上门访谈服务,多措并举了解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多管齐下掌握产业一线科技和人才需求,由市委人才办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建库。目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有博士160名,企业有重点科技需求项目37个,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195个。

  在摸清企业、产业需求底数的基础上,市委人才办牵线搭桥,主动当好“媒婆”,结合人才专业方向、能力特长等,从辖内两大实力最强的高校、科研院所——新余学院和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精准选派了10名和8名奉献精神强、乡土情怀浓、一线经验足的工学、农学博士,“靶向选派”到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油茶育苗、中草药种植等科技型企业、扶贫产业基地,兼职开展研发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他们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

  二、建好平台“靶向用才”

  人才与平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方能珠辉玉映、人尽其才。新余市因人制宜,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和博士特长设置博士扶贫工作室、林业专家服务团、工学博士服务团等载体平台,并最大化考虑博士工作实际,挑选最方便他们发挥作用的企业或扶贫产业基地作为他们的服务单位,采取博士自己灵活安排服务时间的兼职方式,安排研发顾问、研发中心主任、扶贫工作室主任等工作身份,推动博士人才“靶向入位”,在产业发展一线尽情展露才华。目前,首批已建立博士扶贫工作室2个、林业专家服务团1个、工学博士服务企业点8个,开展科研项目15个,培养本地人才1200余人,每年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亿元。

  通过精准搭建平台,“靶向嫁接”产业,一批人才在基层一线大展拳脚,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出服务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机制。如工学博士、新余学院教师吴闰生到江西汇亿新能源公司任研发中心主任,他利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出身,帮助公司柔性引进自己4名博士生同学,并带领团队率先成功研发出18650-2000mAh磷酸铁锂电池,电池容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以上,产品一经面市就供不应求,每年可为公司带来10%、约3000万元产值。再如亚林中心副主任、分宜钤山博士扶贫工作室主任钟秋平,带领包括4名博士在内的17人团队,依托自身丰富高产油茶、林下经济培育经验,将其研发成果转化为优质高效扶贫产业,走出了一条“博士团+土专家+产业+就业”的扶贫新模式,已培养“土专家”300余名,吸纳就业400余人,带动发展高产油茶育苗扶贫产业800亩、林下经济1万余亩,拉动全县491个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余元/年,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肯定,且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两个一百”典型案例。

  三、健全机制“靶向留才”

  人才服务基层贵在持久、贵在深入。为推动人才扎根基层、持续深入服务一线,新余市委市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地)均拿出最大诚意,紧盯人才最关心关切的问题“靶向服务”,拿出最有力措施予以支持。比如市委市政府给予选派博士继续享受“千名人才基层行”相关政策待遇,所需经费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对表现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全市青年科技奖和高层次人才重要推荐人选。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取消选派博士的副课教学任务、兼任工作,尽可能少安排其参加单位活动、会议,简化其外出请假程序,并把其服务产业一线情况纳入其工作量考核和年终绩效考核,在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企业(基地)则视选派博士领衔项目完成情况和贡献大小给予物质奖励,甚至是股权激励。

  良好的拴心留人政策和干事创业环境,极大激发了本地博士到产业一线建功立业的热情。比如选派到汇亿新能源公司的吴闰生博士,本来只要求签1年期限服务协议,结果他主动签了5年。他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公司既是他的第二职场,又成了他所教院系学生的实验基地、见习工厂、就业场所。

  新余对内挖潜,“靶向选用”本地博士服务产业一线模式,有效激活了本地现有高层次人才资源,降低了人才引进使用培育成本,促进了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高层次人才互利多赢,对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动本地高层次人才直连产业一线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精准选派是前提。人才最看重的是能不能一展所长、能不能有用武之地。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最根本的就是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把最合适的人才引导到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去。相比之下,基层一线、偏远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而且发展的方向也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我们运用大数据理念,搭建信息平台,把问题难点找准摸清,把产业发展趋势和堵点、突破点研判透彻,立足需求实际招引、选派相应层次的人才,这样就不会浪费人才资源,也不至于造成人才服务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2.精准融合是关键。一方面是一线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有科技需求,但缺乏科技人才、设备等资源,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丰厚,大量的理论创新成果却缺乏实践检验的平台,教研教学也缺乏一线案例的支撑。新余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统筹考虑多方面需求实施精准融合,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高校促进了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在实践中检验了创新成果、开阔了研究思路、提升了研发水平、丰富了教学案例,开辟了高层次人才直连产业发展一线的蹊径,是实现产业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自身三者利益最优化的多赢之举。

  3.精准服务是保障。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农村基层一线服务,会不会影响职称评定以及个人成长始终是高层次人才最关心关注的问题。新余市紧盯人才所思所想,为人才服务一线提供最精准、最贴心的保姆式服务,努力破除政策壁垒,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一方面注重奖励引导,既把服务基层作为表彰奖励和评价推荐的重要参考,同时企业根据服务效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是股权激励,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注重结合实际破除政策阻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在一线服务的工作量认可等同于学校的教学教研任务,取得的成果在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同样予以认可等等,同时对人才服务一线给予更加宽松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使人才可以放心放手在产业一线大干一场,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融合,提高了科研力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作者系中共新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工委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