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运行中,如何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下,如何尽快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推进的当务之急。
然而,近期一些评论将这种双循环定义为单纯的“内循环”,甚至理解为“闭关锁国”,这是对中央政策的重大误读。在双循环的战略导向下,我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积极挖掘有效需求,以持久战的态度来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内循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疫情期间,全球各国的内外部需求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下滑,投资锐减,进出口疲弱。此时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扩大内需来提振消费,并以此拉动投资,为积极的就业目标提供保障。我国还没有从投资型社会顺利过渡到消费型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一是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有效增长;二是需要通过财力的有效支持和改革体制机制来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社会经济的高效率进步方可扩大内需,将中国未来的发展置入消费型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促进消费达到的短期效果是稳增长;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需的可持续性。这就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要在促进“六保”实现的过程中,助力“六稳”的有效落地。长期来看,这就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形成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进行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匹配人力资源领域的深度改革。上述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到后续“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的投资方向,以及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就业平衡问题,这关乎中国长期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
外循环是中国融入全球的桥梁和纽带
世界经济衰退已经出现,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总会过去,经济萧条的可能性不大,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们依然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积极布局。外循环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基础工业生产基地,完整的产业链和积极的市场化基础是我国发展的最大优势。如果能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外循环,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全球布局,有助于我国科技进步快速提升,也是我们对全球产业链成本和效率的有益贡献。
目前在全球贸易壁垒抬升的同时,区域摩擦加剧,冲突不断,甚至不排除个别区域出现军事冲突的可能。如果能够在外循环中深度启动全球社会经济交流的路径,则有助于软化摩擦,推动各国以柔性的态度来对待壁垒。这对全球化中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的交流也有积极的作用。
双循环下的深度改革开放
当然,要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核心是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为指针,深度推进改革开放,营造双循环的良好环境。同时,以积极的财政和高效的货币政策为支撑,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复苏。并且通过全球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充分而有效的国际合作交流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助力社会复苏,在社会复苏的过程中融入高水平的全球化,再次实现改革开放向深层次推进。
作者: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联储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