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缺少准确的数字化管理。中国大跃进期间的粮食和钢铁产量,就是极好的例子。缺乏数字化管理,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难以改变。
【中国第一季度的GDP是6·7%,根据中国GDP数学模型,我预测2016年后三个季度GDP分别为:第二季度6·7%,第三季度6·6%,第四季度6·5%,希望有心人记下我的这个预测,看看到时候是否与实际相符。】
国民生产总值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理论,1937年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乃兹(SimonKuznets)在给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经济学概念,最近遭遇非常背时的命运。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在85周年纪念特刊中,列举周刊创建85年来人类最具“破坏性的85项”创新和发明,包括经济学的理论。国民生产总值竟然忝列其中,虽然被排在第85项,也就是最后一项,但由此可以看到经济学界对这个理论的深恶痛绝。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指标遭遇滑铁卢,跟它被滥用有关,尤其是被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滥用。
一些中国学者也否定GDP的可信性。何新就认为,“GDP不能作为判断经济的主要指标,至少并非唯一的指标。GDP是西方现代经济学一个奇妙的发明,它以抽象的数字指标概念取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实物指标概念。在GDP指标中,虚拟经济的服务业收入占据巨大空间。自90年代GDP这个指标在国际通行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虚拟化,工业化运动就被遏止了。实际上,GDP并不是衡量国家先进落后的可信指标。世界上GDP以及人均GDP高的国家未必是强国,GDP以及人均GDP低的国家也未必是弱国。让人迷信GDP的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在蛊惑人心。它让人们迷恋于一些抽象的数字,迷恋于虚拟经济,而忽略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真实的经济物质实体。”(《何新对近期股灾及经济形势的10点看法》)
《华尔街日报》对64名经济学家所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相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认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是被捏造来符合政府说辞的官方资料”,“捏造数据,连修正也没有。”夸大了大约2%至3%,根本未能正确表达其经济现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中国GDP的数据,纯粹是一种“数字游戏”,为的是让经济发展看起来非常平稳,即使是经济下行,也处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节奏。2015年,四个季度的GDP分别是7.0%、7.0%、6.9%和6.8%,2016年第一季度的GDP滑落6.7%,根据这个数学模型,可以预计,2016年第二季度的GDP会是6·7%,第三季度6·6%,第四季度6·5%。《每日镜报》(DerTagesspiegel)评论这种经济数据游戏说,“这种极为平缓的减速过程放出的信号是:别慌,一切都在我们掌握之中,硬着陆不会发生。”(德媒:《这些数字当然不准确》)这是明显的自欺欺人。
华盛顿保守智囊机构企业研究所的亚洲经济专家史剑道(DerekScissors)对中国的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否定这种数据的对经济的参考价值。“问题不在他们是否正确,而是错的有多离谱。”离谱的数据,误导正确的经济决策和对错误的及时修正,直到泡沫破裂还蒙在鼓里。
扭曲GDP概念,以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最为奇葩。李克强对GDP增速的解释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按照这种算法,2015年中国6.9%的GDP增速应该是5年前2010年的9.75%,10年前2005年的16.25%。如果按照这个算法,2016年GDP目标定在6.5-7%,其实增长率挺高,哪里有什么经济危机的风险?
国民生产总值概念远意不坏,但是经不住这个概念被移植到中国后,被一帮经济统计的和夸大政绩的思维还处在前现代社会的各级领导扭曲,被这些歪嘴和尚硬是把它念歪了。前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缺少准确的数字化管理。中国大跃进期间的粮食和钢铁产量,就是极好的例子。缺乏数字化管理,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难以改变。
中国改革开放,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在数字化管理上,依然落后。数字化管理落后,经济数据作为政绩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各级官员在经济数据掺水。国民生产总值这个容易被灌水的经济指标,使得中国经济出现经济扑朔迷离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