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说,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关键在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上,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恢复,财政收入同比降幅将会收窄,支出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同比有可能上升。
“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必然要求财政融资的力度加大。”连平表示,1至5月政府债券类社会融资规模高达3万亿元,存量同比增长17.2%。截止到6月26日,特别抗疫国债已累计发行24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已发行21936亿元。考虑到资金从筹集到运用、再到发挥作用有一定时滞,上半年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抗疫国债效能的相当一部分将会在下半年体现出来。
连平表示,下半年特别抗疫国债可能于三季度前半段发行完毕,而7月财政部可能再次下发地方专项债额度,今年地方专项债总额度为3.75万亿元,除去已经使用的1.9万亿元,剩余1.85万亿元也可能在三季度全部发行。可见,到二季度末,积极财政政策落地可能只有一半不到,其效能的主体部分将会在下半年才显现。
在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资金使用方面,连平说,下半年将主要侧重于“两新一重”,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先保障在建项目工程,包括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特别抗疫国债中的3000亿元,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下达至县市,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7000亿元则通过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下达至县市,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等基建项目,该部分资金可作为项目资本金。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安排3.6%以上,实际上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冲击,留出了可供应对的财政政策空间。而政府举债的大部分资金则在下半年逐步投入使用,再考虑到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会更大力度地显现,有助于推动经济更有力度地复苏。”连平说。
对于货币政策的走势,连平判断,2019年的五次降准对2020年经济运行仍会继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宽货币+重结构+降价格”的组合可能不会变化,但鉴于流动性已经合理充裕,下半年可能更多侧重于“重结构+降价格”。
他表示,一方面,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更加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通过调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MLF、LPR等工具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利率进一步明显下降。为了配合特别抗疫国债发行、内需恢复带动投融资活动上升,货币政策也会留有一定的宽松空间。
连平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会进一步促进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大银行因其自身规模较大,综合运营能力强,有较为宽裕的让利资源,而中小银行则可能因为吸储能力弱、竞争力差而出现一定的经营压力。货币政策可能注重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以提高其放贷能力。考虑到特别抗疫国债的发行需要一定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作支撑,如果利率过快下行会带动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可能损伤银行认购国债的积极性。所以,在特别抗疫国债发行完成前再次下调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三季度中后期可能会进行降息操作,引导LPR降低30-40个基点。鉴于中国经济已经强劲复苏,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应该没有悬念,可能会达到中速偏低的增长水平,融资利率应该没有大幅下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