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之一,惜民重民敬民爱民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价值追求。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苏东坡,早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并在其起伏漂泊的宦海生涯中始终不坠济世志向。
一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科考。年仅21岁的苏东坡随父亲苏洵穿剑阁越秦岭,历时2个多月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在388名举人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荣登进士榜。正当要做官时,老家眉山苏府传来噩耗,母亲程氏病逝。苏东坡遵循古制回眉山为母守孝期间,在《策别训兵旅二》中写到,“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爱民、惠民、敬民的思想此时已深深熔铸在苏轼的思想深处。
守丧期满,苏东坡再次从眉山出发。初入官场的苏东坡先后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殿中丞等,事业可谓风生水起。当王安石急切峻厉地推行新政时,年轻气盛的苏东坡纵笔写下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以犀利观点和恳切言辞陈述自己的政治哲学和改革主张,并郑重告诫和劝谕神宗皇帝:君之为君,非由神权所受,而是得自黎民百姓的拥戴。为了实现“视民如视其身”的夙愿,苏东坡写了大量文章和奏书表达民本思想、阐发民本主张。在屡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苏东坡又以创作诗词来表现百姓疾苦、反映黎民诉求。
“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苏东坡遭到王安石弹劾和宋神宗罢黜,他上书皇帝请调外任于杭州、徐州,以避开朝中不休的争端和俗务琐事,实现扶危济困的抱负。苏东坡携家带眷离开京城,先后赶赴杭州等地任职。自此,苏东坡在地方躬行其在科考策论中所提出的政治理想:“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并在让利百姓、惠泽民众上卓有建树。这期间,他也写下了众多传承后世的炫美篇章。
二
在杭州,苏东坡不仅疏浚运河淤泥、建设输水管道、修筑西湖堤坝,而且写就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著名诗篇。在密州,苏东坡在抗旱灭蝗、抓捕盗贼、厉行法度的同时,还创作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等脍炙人口的垂世佳作;在徐州,苏东坡既抗洪护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又书写了《放鹤亭记》《登云龙山》《九日黄楼作》等经久传颂的名篇;在扬州,苏东坡不但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而且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等传世经典。苏东坡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恪守官德、以民为重、顺乎民意、为民争利,劝耕促织、减役丰财,在改善民生上建功立业。
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发生严重干旱,身为太守的苏东坡曾往郊外石潭祈雨。天降甘霖后,他又率官衙人员到城东感谢上苍,途经村野看望乡民时为老翁挥笔“道逢醉叟卧黄昏”,为村姑泼墨“旋抹红妆看使君”。苏轼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连续走访多个村庄,连枣花落在衣服上的“簌簌”之声都听得真真切切。正是因为苏东坡的体察民生,才写出了“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细腻的诗句,描绘出“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逼真情状。
三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东坡被人以文字狱构陷,在死而复生般的脱险后,他被授黄州团练副使,带着家人,冒着漫天风雪,向着偏僻的黄州小城蹒跚而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荒寒凄寂的黄州并未销蚀苏东坡的济世情怀,在读书和禅修之余,苏东坡经常向田野农夫、湖边渔翁、市井商贩咨询请教,甚至亲自攀援峭壁、遍尝百草、采撷中药、治病疗伤。与唐代孤傲的大诗人李白不同,苏东坡虽然也特立独行,但“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园乞儿”,既与诸多贤达儒雅之士频繁交往,又和众多底层百姓一同劳作。黄庭坚、秦观、米芾、王巩、司马光、张方平等患难与共的资深老友前来探望,为苏东坡孤寂的生活注入了温馨;与天真朴实的黄州百姓的亲密接触,更使苏东坡的心情得以宽慰。
黄州给予苏东坡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但提供的物质条件的确太简陋了。在苏东坡和家人的生计难以维持之时,性情耿直的友人马正卿在黄州城东请得荒地数十亩,供其解决衣食温饱。苏东坡遂援引白居易诗词取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并体验“垦辟之劳”。苏东坡一名自此不胫而走,民间至今流传的“东坡帽”“东坡履”“东坡肉”“东坡饼”等,也为苏东坡平添了诸多佳话。黄州四年,是苏东坡人生蜕变的重要节点,他的民本情怀也获得了一次升华。
四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夏,一个风急雨骤的日子,时年63岁的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被贬谪到林木荫郁、荒远萧瑟的儋州,遥遥万里寄寓“蛮貊之邦”,携幼子苏过于海角天涯度此残生。在海南,苏东坡历尽磨难不辱其志,度尽劫波不坠节操,守住了乐观、持重、朴拙、豁达的自我。
苏东坡为海南百姓指凿双泉、开坛讲学、传道授业,在半开化的荒岛燃起了中原文明的炬火。据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海南是苏东坡羁旅生涯的终点,也是他宦海飘摇最遥远的一站,海南百姓的淳朴、热情和仁厚,使得苏东坡感受到远离亲人故土后的温情和归属。苏东坡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者,却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无论是宦海浮沉还是羁旅漂泊,苏东坡一直与诗词书画相依为伴,既体验“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也感受“诗穷而工”的奇异经历。尽管在海南身体不适、生活窘迫,万丈豪情也只剩下一襟晚照,但苏东坡依旧把生活打点得活色生香,仅在儋州就写下130多首诗词,绝大部分关涉民生。
五
静观起落的苏东坡,把磨难幻化为沧海一笑,将辗转流离聚变为长歌短赋,一生共为后世留下了2400多篇华章,“道德文章千秋颂,才华气节百代尊”。《定风波》和《念奴娇》是苏东坡极具代表性的两首词作,前者婉约平畅,作者将人生的沉郁忧愤转化为内心的宽厚通达,将命运的孤苦悲怆转化为对尘世的随遇而安;后者豪放恣肆,当作者与三国周郎隔空对话时,一任“大江东去,浪淘尽”。
民本思想一直是苏东坡作品的重要主题。苏东坡很多诗词文章都述及民生、论及民心、谈及民瘼。《许州西湖》的“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体现了苏东坡心系贫穷百姓、希冀与民同乐的真诚愿望;《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韵二首》中,“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蕴积着苏东坡对贫富不均的强烈愤慨和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有宋一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苏东坡居“宋四家”之首,其绘画书法题材和意蕴也大都与乡土民间密切相关,特别是绰约闲适、淡泊简远的《黄州寒食帖》《人来得书帖》《洞庭春色赋》《竹石图》等传世珍品,大都取材于乡土意象和乡野风光。其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深植于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其心魂的素雅洁净、神魄的舒缓从容,行走乡间、固守本心的亲和温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