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发稿时间:2020-06-15 12:33:38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罗立彬

  2020年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外经济总量占比此消彼长决定了内需对中国经济会越来越重要

  国内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时候也只在2007年达到过8.9%。不仅如此,中国经济总量近年来在全球比重越来越高。世界银行WDI(世界发展指数)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8年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4.81%逐年增加到15.84%,基本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的是发达国家经济比重的下降,美国从27.57%到23.91%;欧盟从30.39%到21.85%;日本从10.01%到5.79%。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国年均增长率为6.1%,美国为2.29%,日本为1.0%,欧盟发达经济体为1.8%,世界平均为1.84%。中外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的这种“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依赖国内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要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内需的状况就不会变化。2018年,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已经低至2.59%。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收窄和经济继续增长,内需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的作用会持续提升。

  大规模国内市场带来多重优势

  中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规模经济体,这其中包含多重含义。一是指绝对经济总量大,可以容纳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体内部存在,各行业规模足够容纳多个企业在不牺牲规模经济效应的情况下相互竞争,从而同时收获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甚至可以容纳不同区域相互竞争创造更为适宜且有差异化的营商环境来吸引优势资源。2019年,中国GDP总量99.1万亿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中国在各个产业领域都有规模巨大的头部企业,同时也很难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多数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可以同时收获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另外,地区间多年来也经历着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竞争,区域竞争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制度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大规模经济体的第二层含义可以是指占据全球经济比重大,有助于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之下,对全球优势资源产生足够引力,也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经济活动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际竞争力。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已经高达16%。此外,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因此具备发展潜力。也就是说中国是同时具备“人均中等,总量巨大”这两个重要特征的经济体,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在中等收入阶段就成为大规模经济体的国家。这说明中国既有潜力,又有引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优势资源,在中国形成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国内大市场需求为基础,使一些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品在中国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国内需求对国际要素的引力

  要发挥中国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就需要尽量破除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让全球优势资源能够到中国大市场来寻求就业机会,竞争为中国国内市场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目前既有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又有人均中等的收入水平,在很多领域都既具备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具备增长的潜力,可以为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就业机会。比如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球领先,这就会吸引未来全球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分销以及客户服务等更倾向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这些领域的全球优势资源也会向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流动和集中,形成中国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最终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力。举一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例子,在去年戛纳秋季电视节上,湖南卫视联合电视节组委会Reed MIDEM,宣布启动“全球飙计划”,面向所有国际制作公司和电视平台,征集节目创意,旨在打造下一个引领中国电视新趋势并具备全球发行潜力的现象级节目模式,到今年3月,“全球飙计划”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司和独立制作人参与,共收到60余原创模式提案,最后西班牙Atresmedia Studio的《落地之前》最终被选定为冠军方案。总之,要实现国内需求对国际要素的引力,从而挖掘发展潜力,就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要发挥大规模经济体的作用,首先就要成为一个“经济体”,即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内部的各个地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可以比较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使得各种行为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高效率。近期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并做出了具体安排。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发挥中国经济制度优势

  一方面,发挥大规模经济体的作用需要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内部各地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但是另一方面,多年来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是“区域间竞争”,这种独特的经济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个十年当中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解释;虽然在促成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地区分割”“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等负面作用,但是在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时候,这种“区域竞争”制度的“收益”可能是大于“成本”的。然而,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区域竞争”制度的“收益”逐渐下降,“成本”开始凸显,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其中一个调整方向大致就是将区域竞争过程中的“竞争主体”规模扩大,这就有点像产业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个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期时就会出现企业间的合并”。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集中度提高”是“市场之看不见的手”所主导的,而“区域一体化”战略则是在市场力量形成的产业集聚的基础之上,“政府之看得见的手”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应当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可以加强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竞争的制度优势。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资深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