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文化是推动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文化功能作用的新认识新概括,反映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主流价值观,全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标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华文化必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自觉,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将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之中,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深厚性。道路以文化为灵魂,理论以文化为土壤,制度以文化为价值,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必须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和条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哺育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而且滋养了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中,守正创新,融汇于新时代主流文化之中。革命文化,淬炼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战争之中,以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内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传承的文化瑰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通过不断探索构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思想标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就是文化建设要有社会发展的维度,融入人类的现代化潮流并保持其民族特色;面向世界,就是文化建设要有人类社会的维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面向未来,就是文化建设要有历史进步的维度,追求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毛泽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定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属性,今天仍然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文化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不能丧失自我、丢失根基,不能成为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科学的文化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文化局势中,始终坚持真理的追求、实践的标准,蕴科学性于价值性之中;大众的文化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心声,让人民喜闻乐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这就要求在文化发展目标上,要明确地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高文化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水准要求;在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上,更加注重文化“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更加关注文化“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在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生产上,讲求政治导向、审美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作好长期规划、提高工作效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精神引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很强,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是要培塑信仰、树立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为培养全党全民族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努力,在全社会高扬远大理想、崇高信念的旗帜。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坚实根基。文化是历史和实践的一面镜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实践呼唤,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高度。
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根本使命。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深耕细作。文化凝练价值观念,无论何种样式的文化都在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更好构筑中国价值润物无声。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文化具有“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的特质,强化民族筋骨的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更好构筑中国力量提供激励。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起到精神指引的作用。
以坚持“二为”为根本方向、“双百”为指导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和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文化服务于人民、受人民检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坚持文化的政治属性,巩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复杂局面,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对各种涉及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的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就是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特别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代中国是一个需要理论和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要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制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