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适应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我国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创新,要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创新,全面推进创新改革实验,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要推动全面创新,需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创新活动的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既定制度前提下,科技创新在各项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既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进度决定其他创新推进的广度、深度和实现程度,可以引领其他创新。从现实需求来看,要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愈是重大科技创新,愈是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愈需要稳固强力的基础研究,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要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要强化原始创新,需要要大力培养更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培育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造既鼓励创新又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构建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科技成果,提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集成创新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它不是创新要素的简单堆积、捆绑,而是需要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创造性融合,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要强化集成创新,需要及时有效整合人才、技术、信息和组织等创新要素,努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技术可以节约研究时间,少走弯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做到在高水平引进的基础上,加大对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提出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领国际科技创新潮流。
三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既是培养年轻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各种创新的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鼓励社会投资,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要站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企业不仅是创新成果需求者,也是创新成果供给者。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市场需求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对基础性和前沿性科技创新具有内在动力,可以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要加快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要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无论从科技创新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在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往往出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如:相对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就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相对于活字印刷术,电脑打印就是颠覆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形态上具有超越性和突变性,在效能上具有革命性和破坏性,往往以其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操作、全新的性能和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营销模式和服务在短时期内摧毁旧产品、旧技术、旧的营销模式,催生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营销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要实现科技创新的强国梦,客观上要求站在世界科技革命最前沿,抢占制高点,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科技创新的航空母舰。
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创新驱动离不开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一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健全咨询机制,促进科技决策咨询的法治化、规范化,凡属重大科技决策要广泛听取意见,鼓励公众以有序化和制度化方式参与科技决策,将科技咨询纳入国家重大问题决策程序,以实现科学决策。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立公平市场准入规则,形成各种创新主体平等获得创新资源的机制;强化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职责,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增加侵权成本和降低维权成本;要弥补市场缺陷,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企业无力或不愿投资领域而又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创新领域发挥作用,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在创新驱动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三要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信贷能力,通畅的融资渠道,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和设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整合和调动各种创新要素,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充分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大支撑。从世界各国创新经验来看,重大科技创新基本上都由大企业承担和完成。这就要求加大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向大企业聚集。同时要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具有成长快,商业前景好,捕捉市场信息敏捷、对创新具有强烈需求的特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世界500强中,有不少企业是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还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种创新要素活力能够竞相迸发,让各种创新成果能够更好更快地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一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市场是创新价值的试金石,必须让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培育人才、技术、信息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需求导向,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打破地区封锁,加速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顺畅流动;要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要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和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二要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创新尤其是重大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当今科技创新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延长,创新产品全球范围整合的趋势,适应新趋势,一方面需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上下游产业、相关产业分散封闭的孤岛现象,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就是要实现以利益为纽带、以具有法律约束力联盟协议为保障、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需要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引下进行的合作创新活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要素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要加快构建创新主体利益公平分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企业出题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文章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三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要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第一要素。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作者系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