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毛泽东怎样教育子女读书

发稿时间:2020-03-11 14:39:5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合敏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对读书问题更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青少年,处在“修学储能”的阶段,更应当认真读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读书教育。

  子女的读书内容必须广博

  毛泽东在给子女的信中不仅屡屡提及“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勉励他们趁年纪尚轻,专心学习,刻苦读书,而且要求他们读书的内容也十分宽泛,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诗歌等。

  1954年7月,他致信女儿李敏、李讷,建议她们读《古诗选本》:“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1959年8月,他致信大儿媳刘思齐,建议她“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等人在苏联学习的时候,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给他们购置并寄送书籍。1939年8月,他致信毛岸英、毛岸青,“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但令人惋惜的是,这批书在寄送过程中丢失。毛泽东遂又购置了一批,并于1941年1月致信两个儿子:“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他还随信附上了这批书的详细书目及册数:“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嵋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毛泽东要求子女读书内容的广博性,由此可见一斑。

  子女的读书内容要有所选择

  毛泽东深知,人的学习追求固然必须学无止境,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因而,读书也应当有所侧重,尤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内容更应有所选择。

  在谈及自己青年时代追求新知识的经历时,他说,自己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的5年(1913—1918年)中,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而只想专修社会科学。然而,进一步的学习使他深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也难以深入学习社会科学,从而开始努力学习自然科学,吸取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1940年初,他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在校学习的青少年更要努力学好自然科学。因为只有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才能学好社会科学,也才能为参与社会实践、建设新中国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在1941年初致信毛岸英、毛岸青告诫他们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此外,毛泽东认为鉴古可以知今,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他在1939年5月曾指出,“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毛泽东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历史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很有造诣,而且教育子女们也要努力学习历史。他在1941年给毛岸英、毛岸青所寄的书籍中,就有《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历史教程》等历史书籍。1947年9月,他在给毛岸英的信中专门提出,“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努力学习历史,而小女儿李讷更干脆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学习历史。

  子女的读书要有基本方法

  在教育子女们刻苦读书的同时,毛泽东十分注意为他们指出基本的学习方法。

  其一,由浅入深,锲而不舍,不断积累。李讷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必读书籍,而且还利用课余读一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这就难免感到压力巨大。毛泽东知悉后,于1959年12月专门致信李讷:“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1963年1月,他再次告诫李讷“读浅,不急”。就是说,读书学习要由浅入深,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收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这是做学问的最好途径,也是做好学问的基本规律。

  其二,要善于思考,而不要读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历来提倡读书学习必须独立思考,消化理解,而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只是机械地背诵教科书。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掌握真才实学,增强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他要求学生“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对于子女,他教育他们“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当二儿媳邵华告诉他自己的《中国通史》取得了高分时,他当即要邵华解释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虽然回答得有条有理,但均是教科书上提到的,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借机对其指点:“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了点皮毛,但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把‘为什么’都说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事隔多年,李讷在忆及父亲教她读书的情景时,仍然清晰地记得:“他不喜欢那种死记硬背呀,读死书呀,这些他不喜欢。”

  其三,重视孩子的社会实践。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父子久别重逢的情形下,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让毛岸英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他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长大,在苏联大学读书,读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不久,他便给毛岸英找来了“校长”——边区劳模吴满有。临行前,他教导毛岸英:“你要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从开荒干起,一直到收获。这样你就会有切身感受到的艰辛,懂得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先后安排没有农村劳动经历的大女婿孔令华和李讷分别到北京郊区黄土岗公社、井冈山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