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从优先位置到优先战略再到优先政策,就业优先的理念和要求在国家治理中越来越具体明确。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就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稳就业、促就业仍然具有如下有利条件。
第一,经济总量扩大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2019年,我国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作用,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综合运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和中期借贷便利等措施。经济运行“大盘”保持稳定,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十三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190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平均增加了30万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0万人,到了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至6.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攀升至1352万人。虽然四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但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了42万人。
第二,经济结构优化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为服务业就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201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比2018年增长5.7%,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当前,全国制造业就业规模约1.5亿人,占城乡就业比重20%左右,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非农行业。同时,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具有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容量平均高于第二产业20%左右。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比2018年增长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吸纳同样数量的就业人员,经济的高增速不再是最必须的,反而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要。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落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截至11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8162万户,私营企业达3486万户。推动高水平“双创”,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7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活跃度达70%左右。2019年四季度末百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为1.27,招聘岗位明显高于求职人数,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充足。
第四,积极就业政策效果持续释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通知》,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文件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2019年,向114.8万户企业稳岗返还551.7亿元,惠及职工7289.5万人,有超过1500万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