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既包括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也包括提供产业底层结构的产业要素。就工业而言,传统工业底层结构要素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和基础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还需增加“基础软件”。中央强调的“产业基础能力”,是指上述基本支撑对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保障程度和推动力度。
产业基础能力无论对产业发展质量、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还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产业基础高级化”应当是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基础质量巩固化的统一。其中,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意味着需要建立和实现全流程、全要素、高技术、高效益、高保障的产业体系;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意味着产业内和产业间以及底层结构要素间应呈现关系协调、比例恰当、技术集约、组织顺畅和运转安全的动态优化、适配的状态;产业基础质量巩固化,意味着在生产活动中,要素效率和组织效率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应得到稳步提高。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对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基础结构和产业基础质量发展方向做出的判断。
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通常可以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个维度予以考察。产业链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包括动力提供、原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细化,其实质是用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从产业链维度看,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链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协同、供需链连接性的效率与安全均衡、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协调等方面。从产业链运转形式看,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链网络化三个方面。产业链韧性,是指通过企业链中纵向、横向各类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经济水平,或重构产业链,使其能够向高端方向发展进而适应更广的市场范围、应对更复杂的市场不确定性。产业链协同,是指通过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优化配置和提升,使产业链中纵向上下游各环节间和横向多种功能之间实现互补,从而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多赢局面。产业链网络化,指产业关联形态从线性的链条式向立体的网络式转变的高级化过程,即从产业链向产业网转化。产业网内同类和不同产业组织之间形成交错、多维、泛连的网络结构,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资源、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大大提高产业组织的效率,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从而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成本;另一方面,无论是产业网内的节点组织还是产业网本身,都能够因此提高柔性和适应性。
当前中央提出并实施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既是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格局相呼应的产业持续升级和进化过程,也是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我国产业体系迈上新台阶、跨入新阶段要求相适应的产业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绝非一蹴而就的速决战,而是积时累日的持久战。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高度一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和质量提高的目标和要求高度一致。面对新时代全球产业新的竞争格局,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至关重要。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时期及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国都要将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指导方针,这对于我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建立坚实而稳定的发展基础,全面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既是当前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正确方针和现实需要,也是长期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持续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作者:罗仲伟,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