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一)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广泛凝聚共识、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迫切需要。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这些都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工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我们党成立98年来,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是同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同时应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教育、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更好地团结人民、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上来。
(二)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赢得舆论斗争主动权、更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舆论与政权安危休戚相关。苏联解体,首先发酵的就是舆论领域,苏共放弃对媒体的领导导致了舆论阵地失控、进而人心大乱。前几年西亚北非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新闻舆论也充当了吹鼓手的角色。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些反华势力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作威胁,加紧对我国进行围堵、遏制和渗透,极力同我们争夺舆论阵地、争夺人心。可以说,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能否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直接关系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安全。必须用科学严格的体制机制,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始终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改进创新舆论宣传、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新经验,提高了工作水平。同时应看到,工作中还有跟不上、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有的媒体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有的表达方式单一、回应能力不足、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等等。特别是随着传播技术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对原有媒体格局和管理体制形成冲击,也对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出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既毫不动摇坚持正确导向,又持续改进创新新闻宣传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工作水平。
二、牢牢把握坚持舆论引导正确方向的原则要求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第一位的是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在坚持正确方向导向上重点应把握好以下3点原则要求。
(一)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这是党的全面领导在新闻舆论战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在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强调党管媒体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含糊。同时,对那些影响越来越大的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也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这“两个所有”的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加以落实,做到新闻舆论阵地延伸到哪里,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就落实到哪里,确保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决不能有“特殊成员”和“舆论飞地”。各级各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应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观的界限,自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所谓“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等错误观点,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导向是舆论引导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正确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今年以来国际舆论场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再提醒人们,任何国家的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不同的是什么样的立场和导向。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导向,毫不动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什么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应把这“四个有利于”的要求具体化,贯穿到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各个环节,落实到采写、编辑、审看、签发等各类人员身上,做到层层把关、人人负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应当用同一把尺子来要求和衡量,无论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还是都市类报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以及其他各类栏目节目等,都应做到抓导向不放松,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决不给错误言论和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特别是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敢于亮剑发声、加强辨析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认识。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之所以能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动过程中,创造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根本在于我们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引导机制。强调正面宣传为主,是客观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和本质的需要,也是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战胜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需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求我们聚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好宣传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成效阐释好宣传好,把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风貌阐释好宣传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正面宣传应当是思想性、新闻性、可看性有机统一,要做好做到位很不容易,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在有些正面宣传搞套路化、程式化、排浪式,照抄照搬、生硬刻板、空洞说教,让人敬而远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作用。对各级各类媒体来说,既要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又要下大力气改进创新正面宣传,把握传播规律,落实时度效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使正面宣传达到“上乘的宣传”的效果。
三、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关键是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对此,《决定》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重要举措。学习贯彻《决定》精神,重点应把握好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
(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对我们既是挑战和考验,同时也是提升我国媒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重塑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在党中央部署和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推出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但要实现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还需付出艰巨努力。落实《决定》提出的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应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和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通过融合加快形成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媒体融合,改变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优质内容相对更为稀缺、需求更为迫切,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用创新的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优秀人才,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增强新闻创造力。现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播方式加速迭代更新。应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及时研究和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努力占据传播制高点。
(二)构建内宣外宣协同联动机制。随着我国发展日益融入世界,内宣和外宣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构建内宣外宣协同联动机制势在必行、更趋紧迫。首先应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受众感受。应在建立健全工作谋划和部署的统筹协调机制上下功夫,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加强内宣和外宣工作统筹谋划,推动内宣外宣任务协调实施,形成和放大整体效应,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应在统筹推进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整合内宣外宣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提高内外宣整体传播能力。着力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深入阐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着力提高舆论斗争能力,针对境外一些势力和人员对我国的攻击抹黑,及时进行回应和反制,有效放大正面声音,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着力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创新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进运行机制、建强旗舰媒体,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三)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这是近年来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当前我国发展改革进入关键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使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而互联网又极大增加了引导难度。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2018年发生全国性网络舆情热点600多起。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现在的关键是应加强总结、研究规律、完善机制。首先,应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提高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判断其性质、特点、演变趋势,做到“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其次,应完善社会热点引导机制,对人们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环保以及股市、汇市、楼市等热点问题,及时深入做好解读阐释,引导人们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合理预期。再次,应完善重大舆情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对各类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压实有关方面信息发布和事件处置主体责任,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引导、精准调控,防止“茶杯里的水花”演变为舆论风暴。
(四)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主流媒体推出和办好一批舆论监督节目栏目,在反映群众呼声、推动改进工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媒体担心监督是自找麻烦、进而自缚手脚,有的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过于敏感、不愿甚至阻挠干涉正常的舆论监督,等等。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必须在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监督水平上着力。一是强化责任,深刻认识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原则,做到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三是突出重点,着重围绕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曝光典型案例,推动实际工作。四是注重效果,使每一篇舆论监督报道,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着眼促进问题解决,向积极方面引导。
(五)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当前,社会信息化正加速推进,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8.47亿,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宣传主阵地、舆论斗争最前沿。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依法治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在的任务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决定》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树立综合治理理念和思维,单靠哪一种打法都不行,要用好网治好网,就应落实各相关方责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必须完善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必须增强网络治理实效,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要求,统筹内容供给、行业管理、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等各项工作,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服务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各种网络乱象整治力度,不断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