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以生态空间之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发稿时间:2019-11-27 13:56:4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党双忍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深刻揭示了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明确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海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流、湖泊等。划定三大国土空间,既是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的必要手段,也是有助于我们从全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点、实质及意义,并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经之路。

  生态空间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脉所在。生态空间厚德载物、生生不息,深刻影响着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脉所在。三大空间的关系,如同一棵树的树根、树干、树冠。生态是树根,农业是树干,城镇是树冠。树高千丈,其功在根。离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理解为青山是生态的骨骼,绿水是生态的血脉,绿水青山的主体和精华都内涵于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可以说是为“绿水青山”量身定制的国土空间,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永久生态空间”,也就是划定人类文明这棵大树的“主根脉”。

  纵观寰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改造利用生态空间的过程。然而生态空间一旦过度挤压萎缩,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进而威胁农业、城镇空间安全。过去,生态空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条块化、碎片化情况严重。森林、湿地、荒漠化治理归林业部门,草原归农业部门,风景名胜区归住建部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归国土部门,自然保护区归环保部门。机构改革后,各条块、碎片缝合到一起,构成全新的生态空间,由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统一治理,由此带来从顶层设计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能力的新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13个“坚持和完善”。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根据不同要素特征,生态空间主体可分为“五大方阵”。其一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几十年来林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绿化国土,森林面积达33亿亩,森林覆盖率22.96%,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其二为草原,被誉为“地球的皮肤”,全国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41.7%,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三为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湿地面积8亿亩,占国土面积5.58%,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更是绿色发展、和谐宜居的坚实保障。其四为荒漠化防治,几十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荒漠化扩张,为山川点绿,为国土生金,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其五为大地景观,是由多种地貌类型、多种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特殊地理单元,包括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是最靓丽的生态空间。

  根据不同工作侧重,生态空间治理可分为“六个方面”。一是生态保护,强调生态空间实施总体保护、系统保护。特别是对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的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永久生态空间”,要实施最严格保护。二是生态修复,是指修复遭受破坏区域的生态系统。主要针对天然次生林、次生草原,要通过封山禁牧、人工抚育等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生机与活力,推动“浅绿色”国土向“深绿色”转变。三是生态重建,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手段,让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生态系统已经濒临崩溃的重点区域重归生态空间。西北风沙沿线荒漠化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域都是生态重建的重点。四是生态富民,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落实生态护林员补助等多种方式,让居住在生态空间的人民群众分享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红利。五是生态服务,立足生态空间,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生态服务业,让城乡居民体验生态空间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六是生态安全,是一切生态空间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资源防破坏等工作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生态空间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生态空间之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速、成效显著,根本在于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这一重要思想立足于我国环境和发展实际,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空间之治,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高颜值,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力做好五方面保障:一是智能保障,建立智慧支撑机制。要加快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精准把握生态空间规律,精准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保障体系。二是人文保障,完善社会评价机制。要创新发展模式,拓宽传播渠道,普及生态空间文化,培养生态空间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丽中国生态空间新形象,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空间、爱护生态空间。三是资金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空间治理离不开公共财政支撑,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修复补偿机制,创新投融资渠道,以“树冠”“树干”反哺“树根”,不断激发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内生动力。四是法治保障,建构政策法律体系。要在原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治理、大地景观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建立生态空间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以法律制度确保生态空间建设管理高质量。五是组织保障,锻造过硬专业队伍。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大自然的象征,新林业人就是活跃在生态空间上的生态绿军,应牢固树立生态空间主人翁意识,发挥生态空间建设主力军作用。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创新、开拓前行,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必将实现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新的中国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该无愧于新时代,以更敏锐的生态自觉,以生态空间之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以生态空间之治,筑牢生态根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